2015-01-09 文化名人
巨匠的手笔 才华的挥洒——谈贺敬之同志书法艺术
发布时间:2015年01月09日

去年冬天,我们在接待几位亚洲访华的中国通和日本书法界朋友时,谈起当代中国的诗坛、书界巨匠的时候,那热烈的情绪,几乎久久不能平静。我们谈到了毛泽东、郭沫若、赵朴初、启功、贺敬之等同志,大家都很兴奋,都为中国有这么多德高望重、才华横溢的诗书巨匠而庆幸万分!但是,日本朋友却提了个问题:“贺敬之的诗歌中外闻名。几乎没有人不知道的,但他的书法作品却流传不多,而我们也知之甚少,这是为什么呢?”我们笑了,当讲明原因之后,他们如梦初醒,顿时欢呼起来。

贺敬之同志诗歌的成就太大了,以致掩盖了他的书法艺术。再加上他为人极其谦逊,从不承认自己是书法家,只承认自己是“北京西城区三里河南沙沟小区(贺的住地)业余书协预备会员”,他不参展,除极特殊情况外不参加刻碑,不让人宣传和研究。这就使他的书法流传较少。有件典型的事情是:我们曾请他为黄山碑林题写一幅作品,以便刻碑,却被他婉言谢绝,他回信说:“我的字写得不好,不宜刻于名胜碑林,在名家之中滥竽充数,何况又是黄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呢?”

锥出囊中自脱颖。贺敬之同志的书法艺术光芒是掩盖不住的。他的零星书作和题字,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于是社会上出现一种声音,千呼万唤贺敬之同志书法作品早日问世。对此,贺敬之同志到头来是不得不顺从民意的。最后,用他的话说“是出版社的鼓励”,又为了“调剂版面”之用,终于在1996年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了《贺敬之诗书集》,一时间国内外关注和研究贺敬之同志的书法艺术的人多了起来。贾漫同志在一篇发表于《诗刊》上的文章中说:“贺敬之同志的诗歌一发表立即引起了青年人倾城倾国的追慕”。贺敬之同志书法的公开问世,几乎出现了同样的局面。贺敬之同志德艺双馨,才华横溢,对中国文化艺术事业的贡献是多方面的。我们认为,只是了解认识诗人贺敬之、剧作家贺敬之、文艺界领导人贺敬之,还不能说是全面了解认识了贺敬之同志,只有与此同时,也了解认识书法家的贺敬之,才算是较为全面地了解认识贺敬之同志。

一、 锲而不舍  临池不辍

贺敬之同志自幼天性聪明,勤奋好学,酷爱书法。从七八岁开始临池学书,锲而不舍,七十余年来从未间断过学习和创作。1924年贺敬之同志出生在山东峄县(今属枣庄市)贺家窑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16岁奔赴延安投身革命斗争,其童年和少年时代是在家乡度过的。峄县地处鲁西南。鲁西南古为齐鲁之地,是我国伟大思想家、学问家孔子、孟子、墨子和杰出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大书法家王羲之、颜真卿等众多文化名人的故里,人杰地灵,钟灵毓秀,其社会历史之悠久,文化底蕴之深厚,书法氛围之浓厚为世人所仰慕。贺家窑村庄不大,依山傍水,在这一带读书人和擅长书画的人才很多。贺敬之同志自幼受到鲁西南和家乡深厚文化的薰陶和感染。七八岁时就在小学老师及村里人的指导下临池习书。他曾下苦功夫临习过颜真卿和柳公权的楷书,对《多宝塔》和《玄秘塔》临写一遍又一遍。百读不厌,百临不烦。愈临兴趣愈浓,不管是盛夏酷暑还是三九严寒,他都在一盏小油灯下苦苦临写,坚持不懈。夏天蚊虫叮咬,也时时忘记扑打,冬天双腿冻得打颤也不觉其寒。他从小把写诗看成一种享受,把学书看成一种乐趣。由于他悟性极高,勤奋刻苦,临池学书,进步之快,令人刮目相看。

贺敬之同志16岁时扒火车经湖北辗转到四川。从四川梓潼县经西安徒步到延安。在从家乡出发到四川和后来又去延安的路上,他只要遇到书法碑帖,就走到哪里看到哪里,住在哪里揣摩到哪里。在延安时,没有毛笔,没有宣纸,临写碑帖有极大困难,他就精心读帖,靠办墙报练字,在陕北的黄土地上和在延河边的沙滩上划字。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年代,他仍然与书法有着不解之缘。

解放后进了北京城,条件好了起来,他以按捺不住的革命激情和惊人的才华,一边从事诗歌创作,一边从事书法的学习和研究。特别是工作之余,相当的时间都用在了书法上。他精读和临习了篆、隶、楷、行、草众多的碑帖,但重点还是主攻了行草。他喜爱书法,尤其喜爱行草。他认为,行草最能表情达意,最能表现自己的个性和抒发思想感情。中国历代的行草书法作品,他最喜爱的还是王羲之、王献之和黄庭坚、米芾、王铎、郑板桥。狂草作品他最喜欢的是毛泽东和怀素。这恐怕是与其感情奔放的诗人气质有着直接关系。王羲之的遒美劲健、风姿潇洒,王献之的风卷云舒、纵横自如,黄庭坚的萦绕自然、筋骨内涵,米芾的“沉着痛快、风樯阵马”,王铎的起伏宕荡、摇曵多姿,郑板桥的珠湖泻地、乱石铺街,怀素的“惊蛇入草、飞鸟出林”,毛泽东的“笔走龙蛇、气呑山河”,使贺敬之同志看在眼里,爱在心上,心摹手追。贺敬之同志曾深有体会地说:“读读他们的字帖,学学他们的书法,是一种人生的享受。我除喜爱‘二王'和黄庭坚、张旭、怀素外,我尤喜米芾和崇敬毛泽东。我把米芾比作京剧中的程派,他的字帖我爱不释手。米书每一字都不俗气,都大度,内涵深刻,充满才气和活力。毛泽东不仅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军事家、文学家,也是一个伟大的书法家。他的字和他的人格、胸襟、境界、修养、风度等都是一致的。毛书体现了字如其人,文如其人。毛书壮美,雄视千古,气势磅礴,能引起我的共鸣,使我为之倾倒。有人说,我的字全是毛泽东的风格,不是的,可以说是有他的笔意和营养。”几十年来,贺敬之同志坚持不懈地临习古人和今人,对其古今名家的用笔、结字、章法等艺术特点熟记于心,运用自如。他读帖深入精到,临帖得心应手。做到了古人强调的“察之者尙精,拟之者贵似”的要求。

贺敬之同志对书法艺术的追求,并不局限在自己的不懈努力和积极进取上,他深知弘扬祖国书法艺术,一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必须在全国采取大的行动,积极动员起来,发扬优良传统,建设先进文化。这是因为社会上多年来成立书法家协会的呼声,作为中宣部副部长的贺敬之同志是早听到了,并深深触动了他。因此,当全国第四次文代会之后,他连续三次在中南海听取了中国文联负责同志的汇报,对成立中国书法家协会之事一一作了指示,并在召开中国书法家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前夕,由他邀集中国书协筹备小组的舒同、朱丹、陈叔亮、陆石、佟伟等同志在周扬同志家里商讨了书协领导机构和有关人员等事宜。贺敬之同志此举,可谓极大地推动了新中国兰亭盛会的举行,他的光前裕后的作用十分巨大,在中国书法史上谱写了新的篇章。

二、 智巧兼优  独具特色

我国著名书法家沈伊默先生曾说:“世人公认中国书法是最高艺术,就是因为它能显出惊人的奇迹,无色而具有图画的灿烂,无声而有音乐的和谐,引人欣赏,心暢神怡”。也有人将中国的书法作品,特别是行草作品概括为:“有情的国画,无声的乐章,纸上的舞蹈,砚中的云海”。我们认为,贺敬之同志的书法艺术作品就是如此。贺敬之同志是一代文化名人,有着惊人的才华和高深的学养。他的字当属文人字,秀丽遒劲。秀丽中含着高度的修养;遒劲中充满着民族精神。其书法艺术品位之高,书卷气之浓,文化内涵之深,笔墨之精巧,特色之鲜明,魅力无穷,雅俗共赏,为广大人民所喜爱。世人只要得贺敬之一字,看其一次书写,那将是极大荣幸和艺术享受。

贺敬之同志的书法艺术精美独到,多姿多彩,独具一格,别出心裁,犹如朝霞一片,满目生辉,难以用简短篇章阐述清楚。但综而观之,我们认为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的显著特点:

一是规范而凸现个性。中国的书法作品历来是法度与艺术个性的统一。它要求将字写得既规范,有法度又要有艺术性和自己的面目。规范、法度问题是个基本功问题,艺术个性问题是才华和文化修养问题。不规范、没法度就是胡写、乱写,就是野狐禅,没有艺术个性就不是书法,就没有生命力,只能是写字匠。贺敬之同志的书法作品每一字,每一笔都很规范,都有法度,交待得都很清楚,使大家都能认得出来,看得明白,但又都有他自己的鲜明个性。凡熟悉贺敬之同志书法的人,不管他落不落款,盖不盖章,一看就是贺敬之同志的。贺敬之同志的结字稍显扁长,多为中锋用笔,布局巧妙而富于变化。其作品雄强奔放,婀娜流畅,刚柔兼济,妙在其中。清人晁补之说过:“学书在法,而其妙在人,法可以人人而传,而妙必胸中所独得。”贺敬之对书法有其独特的悟性和深刻理解。每每作书灵感忽来,胸有成竹,若有神助。这是因为他“胸中具有上下千古之思,腕下纵横万里之势……泼墨挥毫,皆成天趣”(清·唐岱《绘事发微》)。

二是创新而熔铸古今。笔墨当随时代,书法艺术贵在创新。创新是艺术的生命,是一切艺术发展的动力。没有创新就不能发展,就不能与时俱进,但是创新从来不是从零开始,必须站在古人的肩上前进,必须首先继承好古人的优秀传统。从中国书法史上看,王羲之、颜真卿、李北海、米芾、王铎等等大书法家,他们对古人的书法艺术既是出色继承者,又是杰出的革新者。贺敬之同志一直恭恭敬敬地向古人学习,向今人学习,他既注重继承传统又能自觉创新,而成自家面目。贺敬之同志的书法,看似是他自己的,其实也是古人的;看似是古人的,可实际上又是他自己的。他读书多,读帖多,眼界十分宽阔而善于博采众长。他虽无意作书家,也无意另辟蹊径,但水到渠成,瓜熟蒂落,自然形成风格。他从古今书法家中吸收了大量营养,做到了“古不乖时,今不同弊”(孙过庭语)。因此才“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苏东坡语)。从其书法作品中,可以看到王羲之、王献之、张旭、怀素、米芾、黄庭坚、赵孟頫、王铎的神韻和笔意,看到毛泽东的气魄和精神,但更可以看到是他自己的面目。他的面目熔铸着古今书家,古今书家促使着他形成自家面目。两者相辅相成,互为因果。贺敬之同志的书法艺术告诉我们:创新不是容易之事,创新不是玩弄新花样,不是否认传统,推倒前人。创新首先是学习前人,创新的前提条件是继承,创新是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

三是沉着而潇洒痛快。贺敬之同志长于以行草作品“达其性情,形其哀乐”(唐·孙过庭《书谱》)。因为贺敬之同志毕竟是一位激情澎湃的大诗人,他“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文心雕龙》)。行草作品也最适合表达他对祖国、对社会、对民族的高昂激情和忧患意识。贺敬之同志的行草作品大都 是书写的他自己的诗作。他的学养、才华和全部思想感情也都融进诗作和书法中了。因此,他的行草作品非同寻常,独具特色,既放得开,又收得拢,既沉稳扎实,又神采飞扬,感情奔放,线条流畅,挥洒自如,柔中有刚,气韵生动,变化无穷,笔墨活脱,妙趣横生。时而江河奔腾,潮升潮降,时而行云如流水,一片妩媚景象,时而鹰击长空,时而虎卧林丛,此可谓纵横捭阖,汪洋姿肆,游刃有余,心手双暢。

行草艺术说到底是一种抒发人的情感的艺术。它可以淋漓尽致地抒发书家起伏岩荡的思想感情以引起读者的共鸣。清人画家恽寿平说得好:“笔墨本无情,不可使运笔者无情;作画在摄情,不可使览画者不生情;”。贺敬之的书法作品就是这样,欣赏后能使人产生一种感情上的激荡、美的愉悦和高雅舒适的享受。

贺敬之同志不仅毛笔书法写得好,而且硬笔书法也同样是令人交口称赞。硬笔书法也是书法,写好也不容易。硬笔书法与毛笔书法应该说是相通的。贺敬之同志将毛笔书法的结字、用笔方法应用到硬笔书法中去,写得极为漂亮而有风采。贺敬之同志的硬笔书法创作多是在文件的批阅上。贺敬之同志先后出任文化部副部长、中宣部副部长和文化部代部长、党组书记长达十五年之久,批阅的重要文件很多,都极为严肃认真,喜欢用铅笔,偶用签字笔和其他硬笔。他批阅文件时,无拘无束,无心为书,但往往是“无意于佳乃佳”。几乎每一批示都写得十分精彩,十分规范,骨法用笔,飘逸豪放,都是硬笔书法。秘书和办公室、档案室的同志们看到后都爱不释手,既当作重要文件来传阅和保管,又作为书法艺术来欣赏和享受。

三、  诗书合壁  妙绝时人

一个合格的书法家应当首先是一个学问家,应当具备诗词创作和现场题词的过硬本领。古人讲:“未有胸无点墨而成为书家者”(清·杨守敬),当代大书法家沙孟海先生生前也讲过:书法的最终结果还是看学问。古今的书法名家从王羲之到颜真卿,从李北海到苏东坡,从赵孟頫到董其昌,从郑板桥到当代的郭沫若、赵朴初、启功、沙孟海等无一不是著名学者、诗人和文学家。贺敬之是大诗人,学识渊博,才思敏捷,落笔成诗,出口成章。贺敬之古典文学修养相当深厚,但他从事书法创作,佷少写唐诗、宋词、元曲而是题写自己的诗、自己的词和自己的楹联。他题写的诗、词、联大多是针对书写对象,有感而发,现场创作。《贺敬之诗书集》所收录的200余首新古体诗大都如此。一般书家都惧怕现场题诗、题词,而现场题诗、题词都是贺敬之的拿手好戏。由于贺敬之同志有很高的声望,写得一手好字,再加上他平易近人,和蔼可亲,时刻想到文艺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不管走到那里人们都争相请他题词,向他求字,这对他来说真是一种负担,可他总是不辞辛苦,尽量满足人们的要求。我们亲自跟随他,亲眼看到他为全国各地的题词,有几百次之多,真是令人仰慕不已,赞叹不绝。

八十年代初,他去陕西时,走访已故著名作家柳青同志长期深入生活的皇甫村时,看罢柳青故居后,省、地、县陪同的领导恳切请求他题词,他饱含泪花挥笔题写“床前墓前恍若梦,家斌泪眼指影踪,父老心中根千尺,春风到处说柳青”(家斌即王家斌,优秀小说《创业史》梁生宝的原型)。柳青在“文化大革命”中因受迫害含恨成疾,粉碎“四人帮”后去世。“四人帮”被粉碎了,全国的文艺春天到来了,“春风到处说柳青”一语双关,脍灸人口。一次在西安,陕西省的领导同志请贺敬之在德发长饺子馆进晚餐。饭后餐馆老板拿来一本册页要他写句话,他挥笔书写了“宴文宴友饺子宴,长忆长安德发长”写罢大家热烈鼓掌喝彩,此联已成为中国名联,曾荣获陕西省楹联金奖。八十年代中期在吉林省长春市,夏季的一个晚会上看长春京剧团的演出,演出结束后接见演员,刚走出剧场时,剧团的领导同志把他请进剧场旁侧的一个休息室,请他为剧院题词,他即兴题诗一首,最末两句是“长春有京剧,京剧能长春”,剧团的领导和围观的同志们欣喜若狂,倍受鼓舞。因为当时正是全国京剧不景气之时,正在振兴京剧。贺敬之这首诗,特别是后两句对大家的鼓励极大。八十年代末,山东滕州市为我为国著名书画家王学仲先生建立了“王学仲艺术馆”,请贺敬之出席开馆仪式,他看了王学仲书画作品后,激动不已,当场写下两首诗:“黾园书画好,滕国诗亦佳,琅玡现新景,梦笔生三花”,“寻君琅玡路,访滕忘归途,情入夜泊画,神迷学仲书”。(王学仲是山东滕州人,笔名夜泊,号黾翁。黾园是王学仲艺术馆,滕州古为滕国。琅玡即琅玡郡,包括今临沂及其周围一带)这两首诗至今在我国书画界广为流传。九十年代末,贺敬之去贵州时,应邀参观茅台酒厂。贺敬之平时爱喝酒,对茅台酒更是情有独钟,喝了几杯茅台酒后,诗兴大发,着笔写了几首咏茅台酒的诗,其中有两句是:“深采民心源泉水,酿出诗中茅台来”寓意深刻,令人回味。2002年夏季贺敬之应邀去保定的白洋淀,观赏了白洋淀茫茫芦苇塘和数千顷鲜艳夺目的荷花淀后,心情十分愉悦。当地领导请求为白洋淀题词,他毛笔一挥,一幅名联顿时而出:“百里芦苇塘常忆小兵张嘎,千顷荷花淀永念巨笔孙犁”。这幅大对联题写得气势磅礴,用笔沉稳痛快而老到。当地的领导看后如获至宝。白洋淀堪称华北明珠,风光秀丽,水面浩瀚,气象万千,并熔历史文化、革命文化、民族文化、生态文化于一炉。贺敬之从革命战争年代至今已前后六次到过白洋淀,感情极深。我国著名影片《小兵张嘎》就是描写的白洋淀的抗日斗争生活,也是在白洋淀拍摄的,家喻户晓,人人喜爱。我国著名作家孙犁在抗日战争期间一直生活在白洋淀一带,写出了一系列反映白洋淀斗争生活的精品力作,创立了荷花淀派。读读此幅对联,使我们对白洋淀,对孙犁的敬意油然而生。

近二十余年来,贺敬之.同志在全国各地题写诗、词、楹联少说也数以百计,内容深刻,妙语惊人,文采盖世,有极强的针对性、哲理性、思想性、文学性,令人折服。既是书法精品,又是文学杰作,诗书合壁,妙绝时人。

著名的书法家,在其心手双畅的时候,不时会出现神来之笔。但在十年浩劫中,造反派把这些人不是在破“四旧”中揪斗,就是加上“黑帮”之类许多罪名打入牛棚,再也没有神来之笔了。但是贺敬之同志却是例外,他居然在一九六六年十二月十四日以书法为武器,写了张大字报,从文联大楼的牛棚中,昂首阔步走出来,理直气壮的宣布:“自即日起退出牛棚——黑帮队,挺起腰杆干革命”。贺敬之同志坚信党,坚信人民的革命行动,用大字报革了“文化大革命”推行的打倒一切,颠倒是非的命,实质上就是对“文革”的否定。这不正是神来之笔吗?这一笔,尤如一声巨雷,划破夜空,响彻文联大楼,响彻文化部,响彻文艺界和社会上,一时人们奔走相告,争相目睹这一大奇观。顿时文联大楼的院子里人山人海,水泄不通,贺敬之同志的大字报前,里三层,外三层,惊叹之声不绝于耳,这真使人大开眼界,痛快淋漓,人们明明白白:这不正是“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的精神吗?胆大勇敢,但却危险万分,人们无不为贺敬之同志捏着一把汗。然而,又一奇观出现了:广大工农兵群众和文联大楼、文化部的同志,一反常态,都为贺敬之同志的行动拍手称快,欢呼叫好,纷纷在贺敬之同志大字报上加上批注,签上名字,有写小字报的,也有贴大字报的,为数之多,无法统计,声势之大,不可阻挡。打砸抢分子慌了手脚,但却不敢轻举妄动。这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共同筑起的钢铁长城,有力的保卫了这位杰出的人物——一身正气、铁骨铮铮,倍受人民爱戴的诗人贺敬之同志。

每当回忆起这段可歌可泣的往事时,总是令我们激动和敬佩不已,我们为有这样的良师益友而骄傲自豪!

今年十一月五日是贺敬之同志80大寿,我们衷心祝他健康长寿,美意延年。

现抄录我们为贺敬之同志文学馆撰写的一副楹联,以表示我们由衷的敬仰之情:

风骨为众人所敬,

诗书当百世传之。

(文:佟韦、赵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