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1-09 文化名人
奇特的现象 非凡的成就
——谈书法家 篆刻家宿悦
发布时间:2015年01月09日

在京城每当我们谈论书法篆刻问题时,自然会提到“宿悦现象”和宿悦的成就。宿悦是我国当代一位优秀而带有奇特现象的青年书法家、篆刻家。在书法篆刻界,老一辈人对他交口称赞,同辈人对他刮目相看,年轻人对他望洋兴叹。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宿悦是我国当代青年艺术家中的难得之才。“宿悦现象”有目共睹,宿悦的艺术成就世人公认。“宿悦现象”就是一种精神,一种境界,一种追求,一种心态;宿悦的成就就是不带任何功利的,不带半点水分和炒作的实实在在的成就。

一、 道路漫漫  奋力登攀

宿悦祖籍河北省曲阳县,1964年出生在北京的一个革命干部家庭。自幼留心翰墨,酷爱书法篆刻,性格沉稳,聪明好学,少有壮志,闻鸡起舞,曾以血书相誓,努力做一个书法篆刻家。其父宿世芳是从革命战争年代走过来的,颇有文化修养和书法特长的革命老干部,曾任国家海关总署主要领导。宿悦七、八岁时,在其父亲的精心指导下学习书法,临写柳公权的《玄秘塔》。他父亲手把手地教他执笔、用笔和临摹。他一看字贴就有兴趣,一拿毛笔就上手,进步很快,表现出一种超常的悟性,可以说是出手不凡,日新月异,令全家人喜爱。上小学期间,他就有了学习书法篆刻的自觉,每逢夜晚、节假日、星期天,做完作业就勤奋地临帖和学刻橡皮图章。小学四年级时,他曾给班内用报纸抄写了一份“革命烈士诗歌”,给老师和小同学们每人刻了一枚橡皮图章。老师表扬他,小同学们感谢他,被学校评为“小书法家”、“小篆刻家”。1980年参加北京市中小学生书法比赛,荣获一等奖,享誉全校,他心里感到格外的高兴和自豪。从此,他学习书法篆刻的信心倍增,一发而不可收。进入初中后,他父亲深感再指导他有了困难,15岁时,让他正式拜师我国著名书法篆刻家骆舒焕先生为师。骆先生看到这个孩子好学上进,懂事,有出息,非常喜爱他。骆先生书法修养之高,篆刻艺术之精,古诗词造诣之深,教学经验之丰富,闻名京城。他来到骆先生身边后,如鱼得水,入木逢春,如渴骥遇泉,仿佛进入了他梦想中的艺术世界。骆先生根据他的实际水平则有步骤地、系统地、科学地教授他书法、篆刻和古代汉语、古典诗词,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循序渐进。骆先生精心地教他如何选贴、读贴、临帖、用笔结字;如何选石、操刀、打印模和收拾;如何读书、做人,以提高文化艺术修养、道德水准和思想情操,使他茅塞顿开,艺事日进,终生受益。他跟骆先生整整学习了五年,成其为得意门生。在骆先生的指导下,他苦学了唐代大书法家褚遂良的书法艺术。在唐楷中,他尤喜褚遂良,感到禇书“字里生金,行间玉润,法则温雅,美丽多方”,既古朴沉稳而瘦挺,又媚趣横生而灵动,法度严谨,俯仰有情,自然天成,清劲有风骨,刚劲含婀娜,深感禇书光彩夺目,魅力无穷。因此,对禇书用功最勤。他对褚遂良的《雁塔圣教序》、《伊阙佛龛碑》、《孟法师碑》、《倪宽赞》、《阴符经》、《枯树贴》、《房玄龄碑》等等,一一临写,心慕手追,百读不厌,百临不凡。特别是对《雁塔圣教序》临写不计其数,从浅到深,从形到神,深得禇书精髓和真谛。此外,他还苦临了隋代《龙藏寺碑》、唐代《等慈寺碑》和魏碑《张猛龙》,行书重点学习的是王羲之的《圣教序》、《兰亭序》及王献之的传世名帖,隶书重点学习的是《乙瑛碑》、《史晨碑》、《鲜于璜碑》,篆书重点学习的是李斯、李阳冰和邓石如及《说文解字》等等。在学习的过程中,骆先生告诫他,学书不能贪多求快,不能囫囵吞枣,不能全面开花,要一笔一画地学,一个字一个字地写,一个帖一个帖地临,一个碑一个碑地摩,先夯实基本功,再向更高的艺术境界进军。他牢记骆老师的教导,并把唐代孙过庭“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的学书名言铭刻于心,他求精不求快,求深不求多,扎扎实实地学,一步一个脚印。一年四季,寒暑易节,都在墨池中生活,终于取得令人满意的成就。宿悦对古人的名碑名帖学得比较到位。他学过的碑帖基本上都能背熟,特别是对褚遂良的的碑帖吃得极透,临得极像,形神兼备、真假难分。你随意指出褚书中一个字,或是摘出一个笔画,他能脱口而出是哪一个帖的字,哪一个字的笔画。倘若你让他用褚体写几个字,一般人是搞不清哪是褚遂良碑帖中的字,哪是他本人写的字。这是一种基本功,童子功。在古代的大书法家中不少人都有这种本事。宋代的米芾才华过人,书法的基本功令人望尘莫及。他在年少时常借人家的法帖临写,把帖临到一定的时候时,常把自己的临写的字照原帖样式装订成册交还原主,原主无法分辩。

骆先生过世后,宿悦又站在历史的高度审视了当代书法,他尤喜启功。他认为,启功先生人品好,学问深,书法艺术学贯古今,融汇南北,独树一帜。他刻苦学习了启功、请教了启功、研究了启功、临写了启功先生大量作品,又从启功先生的书法作品中得到用笔奥妙,结字方法和时代精神。从宿悦书《道德经》等书法作品中,可以看出除有古人的东西之外,启功的笔意和结字特点甚浓。宿悦对启功的作品、人品和学问崇拜得五体投地,喜欢得入痴如醉。他见启功的书就读,见启功的字帖就买,见启功的字就学。在他的心目中启功就是当代的王羲之,就是偶像,就是他要追求的明星。启功先生对年轻人一向关心和爱护。他多次告诫年轻人,学书自古无捷径,精心临帖是关键。启功先生反复强调学书没诀窍,办法有三条:第一是临帖,第二是临帖,第三还是临帖。书法这东西脾气很大,你三天不理它,它则六亲不认。宿悦牢记启先生这些教导,在临帖上狠下功夫,几十年如一日,在学习古人书法的崎岖小路上不畏艰难地奋力攀登。

宿悦跟骆舒焕先生一边学书法,还一边学篆刻。骆先生不仅书法好,篆刻还十分拿手,操刀果断,章法烂漫,形神兼备,注重内涵。他把骆老师的刀法、技法、章法和字法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认真领会揣摩。骆先生强调,印书一体,治印是以篆书为主的艺术,所以治印必先学篆书。因此,他叫宿悦先攻篆书。他指导宿悦反复临写秦代李斯的《峄山碑》、《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唐李阳冰的铁线篆书和清代邓石如的篆书,后又深入学习了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对该书中的篆字临写七八十遍,对其542个篆书部首熟记于心,挥洒自如。经过一番艰苦努力,终于掌握了篆书艺术,为其后来的治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骆先生耐心地教会了他篆书的写法和治印的技法,使其收获之大。他感到跟骆先生学习事半功倍,不知少走了多少弯路。

宿悦崇尚古代和现代的篆刻名家,尤其喜爱西泠八家的篆刻艺术。他认为,西泠印社师法秦汉,博取众长,兼具众美,善用切刀,方圆兼备,苍劲质朴,别有面目,完全符合他的审美观念。他对八家中的丁敬、蒋仁、黄易、奚冈、陈豫钟、陈鸿寿、赵之琛等人崇拜之极,对他们的作品反复阅读,反复临摩。他对这八家的篆刻艺术学起来上手快,吃得透彻,钻得进去。他的悟性程度和进步速度使骆先生感到惊讶。后来他又学了秦汉篆刻和历代名家篆刻。他将秦汉篆刻的古拙质朴,自然率意,大气磅礴的风格融入到自己的篆刻作品中来,受益匪浅。学篆刻的人大多是先追秦汉再学后人,他则是先学后人,再追秦汉。由此可见,异曲同工、殊途同归都能收到同样的效果。

1982年宿悦高中毕业参加工作,在国家物价局的中国物价出版社任美术编辑。他做美术编辑工作,认真负责,谦虚谨慎,任劳任怨,实干精神之强,得到大家的好评。在美编工作之余,他仍刻苦学习书法篆刻,曾多次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工人日报》、《书法》杂志等报刊上发表书法篆刻作品。1988年由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宿悦篆刻》一书,1990年由香港大道文化出版公司出版《宿悦篆刻作品精选》一书,同年经启功先生推荐,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并参加中国书协举办的“中国书圣杯国际书法大赛”获优秀作品奖。从此宿悦在书法篆刻界,逐步崭露头角,名气日增。

从1990年开始,宿悦的书法篆刻创作任务日益繁重,向他约稿参加展览的、求字求印的应接不暇,另方面他在出版社做美编工作,任务很重,压力很大,事务极多,时时搞得他心烦意乱,疲备不堪。于是,他则下决心辞去美编工作,以专门从事书法篆刻艺术。因领导的器重,向出版社多次递交辞职报告都未被批准。两三年后,直到1996年出版社才批准他正式辞职。宿悦辞职在出版社引起轰动,致使一些人不理解,感到辞掉这份工作太可惜。可是宿悦认为,这样,只有这样我才能集中精力向书法、篆刻的艺术高峰攀登。辞官辞职专门从事书法艺术古已有之。这是古人对书法艺术的特殊酷爱和执着追求,是一种令人钦佩的精神。我国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在天宝二年(公元743年)曾辞去陕西醴泉县尉(相当副县长)的官职直奔京城长安拜书法名家张旭为师,潜心学习书法。后来朝廷又下令召回他任长安县县慰。天宝五年(746年)颜真卿又辞去长安尉的官职,长途跋涉到洛阳再次向张旭求教书法。张旭深受感动,将其用笔的秘窍和大半辈子的密不传人的书法创作经验全部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他写出了《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一书而流传后世,终于使其成为唐代杰出的在中国书法史上享有盛名的大书法家。宿悦这种精神就是颜真卿精神的继承和弘扬。从1996年辞职至今的13年中,宿悦“隐居”于家中聚精会神搞书法艺术。纯属热闹炒作的活动他从不参加,纯属挣钱的笔会一一谢绝,不受金钱的诱惑,不受世风的污染,安于清贫,闹中取静。在当今之世难能可贵。有志者事竟成,功夫不负有心人。经得一番寒彻骨,方得梅花扑鼻香。他终于取得有目共睹的非凡成就。

2002年他被入选《中国书画艺术词典·印人集录卷》。2005年发行中国当代书画家精品系列《宿悦专集》中国邮政明信片一套。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宿悦书法篆刻集》。2006年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了《宿悦书法篆刻精品选》。时至今日他已出版六本书法篆刻作品集在国内外、海内外的书法篆刻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二、特色夺目,春风扑面

中国的书法篆刻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从商代开始,每一个朝代,每一位艺术家的书法篆刻作品都独具时代风格和艺术特色。从某种意义上讲,一部书法篆刻史就是一部风格特色史。中国书法篆刻的共性都寓于每一个时代,每一位书法篆刻家的个性特色之中。宿悦是一位有成就的书法篆刻家,他的面目独具而突出,艺术特色鲜明而夺目、气韵高古、内涵丰富、气象万千、雅俗共赏,欣赏后犹如春风扑面。纵观宿悦的书法篆刻作品,我认为至少有三个方面的突出特色和特点。

一是功力深厚,会通古今。书法的传统功力是任何一个书法家都必须首先要具备的基本功力。不具备相当的功力光凭一些聪明才智和一时的书写热情要想做一个有成就的书法家那是不可能的。书法的传统功力不能一挥而就,要靠长期的临帖和刻苦学习。铁棒磨针,日积月累而功力自见。唐代书法理论家孙过庭一再强调“翰不虚动,下必有由”。说的就是具有深厚的传统功力后再下笔书写和创作,每一笔每一画都有出处和源流,而不是任笔为体,胡涂乱抹。宿悦的书法基本功相当深厚,他自七八岁开始临帖学书,至今已有35年之久的时间。三十余年来,他一天也未放弃过临帖学习。他学书大体分为两个阶段,前十五年以临帖为主苦练基本功、童子功,后二十年是一边创作,一边临帖,在临帖中创作,在创作中临帖,基本上走的明末清初大书法家王铎“一日创作,一日临帖”的道路,这是一条成功之路。他的书法作品传统功力之深,个人面目之浓。他对书法传统既能钻得进去,又能跳得出来。“钻不进去”就不可能具有深厚功力,“跳不出来”就不可能成为书法家。就传统功力而言,从其作品中可以看出用笔结字全部来自传统,来自古今名家,有柳公权的清俊骨力,有褚遂良的瘦劲多姿,有北碑的雄强气势,有南帖的秀逸韵致,有现代弘一法师的空灵神韵,有近代启功先生的铁画银鈎,但其用笔和结字受影响,得营养最为明显的还是唐代大书法家褚遂良。宿悦的书法作品,可以说无一字无古人,无一笔无来处,无一笔无自己。用笔稳健果断,结字规范,法度森严,笔笔扎实有力而到位。他已出版的五六本书法作品集不得不令人折服。

二是瘦劲飘逸,灵动活脱。书法作品具备深厚传统功力很难,而在具备传统功力后将作品书写得沉着痛快,多姿多彩,气韵生动更是难上加难。可宿悦就有这个本领。宿悦的书法作品除坚实的传统功力外,最显著夺目的是:瘦劲而飘逸,刚健含婀娜,中宫紧缩,体势舒展,绰约有姿,顾盼多情,碑魂帖韵,章法自然。基本上做到了唐人孙过庭强调的“智巧兼优,心手双畅”,“潇洒流落,翰逸神飞”。褚书那种瘦硬通神,媚趣横生,洒脱雄浑,别开生面的艺术风采在其书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这在其行书中表现最为明显。宿悦学书,虽为博采众长,但真正起家还是靠褚遂良。褚书好看不好学。学褚书大多都是学其代表作《雁塔圣教序》。此碑传统功力极深,艺术个性极强,变化极大,空灵多姿。倘若不具备坚实的唐楷基础,学后往往是飘浮圆滑而无根基,很难成功。而宿悦之所以学得好,有成就,就是因为他具备扎实的唐楷基本功。用历史的眼光、时代的眼光审视一下宿悦其人和其作品你会感到难能可贵。在古今的书法家中,大概有三种类型:一是具有较深的传统功力,又不受传统的束缚,而有较强的创造才能,他们是传统的主人;二是具有深厚传统功力,但被传统死死捆住,不敢突破传统樊篱,不敢越雷池一步,在传统面前战战兢兢,缩手缩脚,成了传统的奴隶,到头来也只是个写字匠,不可能成为书法家。三是一些人不愿在传统上下苦功夫,视传统为障碍和包袱,想走捷径,找窍门,快成名,则胆大妄为,胡涂乱写,信笔为体,自誉“革新创造”“突破前人”等等,他们是传统的反叛者,常常造声势,搞炒作,凑热闹,只是昙花一现,过眼烟云。宿悦当属第一种人,他正在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前进。

三是方寸天地,古拙烂漫。方寸天地情怀广,刀重千钧意趣长。这是对篆刻艺术的写照。我国的篆刻艺术是由古代印章艺术发展而来的,是用刀在石上刻字的艺术,它既古老而又年轻,为众多人所喜爱。宿悦自幼喜爱篆刻,三十余年来,一边从事书法,一边从事篆刻,已取得较大的篆刻成就,在篆刻界逐步有了名气。宿悦搞篆刻艺术是师法西冷,直追秦汉,雄视千古,博采百家之长,特别是博采近现代篆刻大家吴昌硕、邓散木、李叔同、康殷等大家之长而自成一家。他在刀法、笔法和篆书方面曾下过长期的苦功。他操刀果断,斩钉截铁;落刀准确,力在其中;运刀自如,有趣有情;章法多变,和谐烂漫,错落有致,面目新鲜。篆书造诣深,汉字掌握得多,刀刻规范生动而多变,时而小桥流水、情趣宜人,时而典雅秀逸、杨柳依依,时而古拙奇崛,老辣多端,时而空灵飘逸、风度翩翩……。宿悦的篆刻作品有特色、有情趣、有境界、有魅力,方寸之地,天上人间、古往今来,充分展示和反映出了“在微尘中显大千,在有限中寓无限”(朱光潜语)的篆刻艺术特点。已出版的《宿悦篆刻作品集》、《宿悦书法篆刻集》、《宿悦书法篆刻精选》中的篆刻作品,使人百看不厌,连声赞叹。

三、良好心态,宁静致远

从中国数千年的书画篆刻史上看,众多令人敬仰的艺术大家他们之所以取得卓越成就,除了他们的天分勤奋和家庭环境等原因之外,良好宁静的心态和志存高远的目标是其重要原因。我国的艺术大师齐白石先生一再强调:“艺术乃寂寞之道,非甘于淡泊辛苦半世不可”。这是至理名言。在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社会,艺术家要做到这一点并不是什么难事,但在现代的工业文明社会,特别是信息化时代和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是有哪一位艺术家没有任何功利主义,始终保持良好心态,在艺术上孜孜以求,奋力攀登,则是相当难能可贵,令世人交口称赞的,宿悦就是其中的突出代表。

宿悦从事书法篆刻的学习、研究和创作三十余年,一直没带过任何功利主义。搞书法篆刻可以说是他天生的兴趣和长期不懈的追求。他从不以书法挣钱,不以篆刻盈利,但他也不反对书法篆刻作品进入市场,他反对的是单纯地把书法当作摇钱树,把篆刻当作名利场。他认为与其这样就不如干脆当个房地产的开发商。他虚心向古代的具有高尚境界的书法家、篆刻家学习,向当代的先进模范人物学习,自觉抵制金钱名利的诱惑。他从不参加挣钱的笔会,从不举办个人炒作式展览,从不托人拉关系在书法界争个人的一席之地。求他写字的、刻章的日益增多,许多人是慕名而来,他时常是有求必应,分文不取,他认为“以文奉世,以文会友,以文交友乃人生乐事”。有一次,河北省有一企业家看到他的作品集后十分喜爱,想请他到石家庄搞三天笔会给10万元,他当时正在潜心书写《道德经》,而毫不动心,说因事不能前去,当场谢绝。像这样的机会使不少中青年书法家都感到眼馋,他则不以为然。而去年5·12汶川地震发生后,为其抗震救灾社会要他写多少,他就写多少,要他刻多少,他就刻多少,他对社会公益事业愿意无条件地奉献。社会上有人对他不理解,说他太傻,不食人间烟火,其实是他们很不了解和理解宿悦,拿世俗的小市民的个人主义的眼光看待宿悦。

在当今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上一些书画家、篆刻家都急于炒作,急于挣钱,急于买车、买房子,急于送子女出国上学,而经不住金钱的诱惑和名利的吸引,往往表现出浮躁的心态和急功近利的行为,坐不住,立不安,天天围着金钱转,心急火燎,以耻为荣,弄虚作假,投机取巧,朝思暮想快快发财,没有半点潜心搞艺术的迹象。我国现代著名书画家潘伯鹰先生说过:“写字必须戒除两个恶习,一是浮躁,不耐烦;二是啖名好立异。”可以说浮躁和追名逐利是当代艺术家的大敌。大敌当前,就看你如何防范和战胜。

宿悦一直是看中事业,瞄准长远,淡泊名利,闹中取静,沉下来潜心从艺,他严格要求自己要有极强的克制力和自制力,时时对自己约法四章:“不图名利不追风,不搞炒作不虚荣,不凑热闹不张扬,不追时尚不忽悠。”他坚决相信清人郑板桥的话:“精神专一,奋苦数十年,神将相之,鬼将告之,人将启之,物将发之。不奋苦而求速,只落得少日浮夸,老来窘隘而已。”自从1996年辞职后,天天在家苦攻书法篆刻,博览群书,苦临众帖,精心创作。他是喧嚣背后有沉静,浮躁面前有克制,心无旁骛,气静神闲。他自觉地学习古人,仰慕古人,特别是对汉代草书大家张芝发奋学书门前“池水尽黑”的志向,三国大书法家钟繇因家贫买不起纸,用手指划破被褥的毅力,隋代智永在浙江永欣寺搞书法、做学问,四十年不下楼,排除干扰,潜心从艺的宁静心态和“人言磨墨墨研人,磨穿铁砚始堪珍”(高二适语)的精神极为钦佩和赞赏,时时以他们的精神、心态和毅力鼓舞自己在书法篆刻艺术的道路上努力奋斗。因此,一年三百六十日,天天都在宁静中,一步步地向着自己认准的方向迈进。

书法篆刻艺术非同一般,说到底是一种大器晚成的艺术,是积年累月的功夫,是心血汗水的成果,绝非靠什么聪明才智和心血来潮一挥而就。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古人认为,要学习书画艺术至少需要三十年时间,清人沈宗骞在其《芥舟学画篇》中说过:“从事笔墨者,初十年但得略识笔墨性情,又十年而规模粗备,又十年而神理少得,三十年后乃可几于变化。”这就告诉我们做一个合格的书画家要靠长期艰苦的努力。宿悦深明此理,他十分崇尚屈原的名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从他出师骆舒焕先生那天起,心里就有长期奋斗的准备。宿悦有远大理想和明确的奋斗目标。他是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因此,他有清醒的头脑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扎扎实实,谦虚谨慎,不骄不躁,不温不火,一步步,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向前奋进,不畏艰难,不知疲倦,不到长城非好汉,咬定青山不放松。他这三十五六年的道路是这样走过来的,今后的漫长道路还将这样走下去。

一生宿愿怀今古,艺术春秋见精神。宿悦的现象是一种可喜可贺的现象,值得我们重视和研究。宿悦现象背后是宿悦的精神。我认为是宿悦精神产生了宿悦的现象,宿悦现象产生出了宿悦丰硕的书法篆刻成果。宿悦今年才四十五岁,他搞书法篆刻,起步早,路子正,方向明,心态好,成就大。宿悦正值年富力强之时,发展潜力还很大,艺术的道路还很遥远。可以说是“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但愿宿悦把过去已有的成就当作新的起点和万里长征的第一步,继续保持良好心态和奋进的锐气,要以凌云的壮志,昂扬的精神,坚强的毅力向艺术大家进军,向艺术高峰攀登。(文:赵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