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1-09 文化名人
翰墨情怀广 诗文气自华
——谈张飙书法艺术和诗词成就
发布时间:2015年01月09日

京城书家千千万,说到书协谈张飙。近些年来,京城的书家见面一提起中国书法家协会来,往往首先谈论的是张飙。张飙在中国书协工作五年之久,曾任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主持书协的日常工作。短短五年多时间,却使张飙成为中国书界引人注目的人物。其五年一届的工作评判,历史老人自有公论,不要我们再去评论。我认识张飙时间并不长,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就晓得中国新闻界有个“能人”、“奇人”、“四大名记之一”张飙,也曾阅读过他发表的一些书法和文学作品,但始终未曾见面。自从2000年初,张飙出任中国书协领导后,工作上有了接触,欣赏其书法和文学作品也自然多了起来。适逢张飙在京城中国美术馆举办“艺术无限 科技无限——张飙题赠两院院士诗词书法展”之际,不少书家诚恳建议我写篇张飙的评论,以飨读者,唯命是从。

1946年8月,张飙出生在河北省滦南县农村。1964年毕业于唐山一中,考入成都电讯工程学院,1969年底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从1978年从事新闻工作,一直干到2000年初,整整22年的新闻生涯。张飙既非书香门第,也从未迈过文科大学的门槛。但他从工科跨到文科,而且取得有口皆碑的非凡成就,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从文学和书法的角度来说,他完全是一个自学成才的典范。张飙聪明勤奋,毅力惊人,追求执著,锲而不舍,经过几十年的发奋努力,不仅成为一名全国的优秀新闻专家,更成其为我国著名的书法家、诗人和作家。实乃难能可贵,令人钦佩。

一、留心翰墨  数年一日

张飙的家乡冀东,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人杰地灵,书画人才较多。张飙小时候曾经在书画家的身边观其写字、画画,受到家乡书画氛围的浓厚熏陶,在其幼小的心灵中对中国的书画艺术则情有独钟。但他真正产生学习书法的动力,还是在唐山一中。上高中一年级时,一位语文老师看到有的同学钢笔字写不好,毛笔拿不起来,就语重心长并带有批评的口气说:“你们应该学会写字,作为中国的读书人写不好中国字,还称得上是中国人吗?!”此话对张飙刺激极大,鼓舞也极大,他暗自下定决心要学好写字,攻下书法。唐山一中的语文老师书法艺术和文学艺术修养很高,他受其影响之大。他按照语文老师的要求,在学习之余,刻苦临帖,先从楷书学起,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的法帖一一苦临,一字不苟,笔笔到位,他时时将临习的书法作品请教老师,老师表扬他悟性高,进步快,同学们对他刮目相看,心里自然特别高兴。因此,学习书法的兴趣越来越大,学习的劲头越来越高。星期天、节假日不少同学都回家,他却在教室里苦苦写字。我曾问过他,在高中面临高考,学习压力之大,你还有时间学习书法吗?他说,时间是挤出来的,兴趣是自发产生的,动力是老师激发出来的。我学书法从来未感到是负担,而是像今天青少年玩电脑、玩游戏机一样是一种享受和兴趣。可见兴趣是天然的老师,爱好是内心的动力。

1964年张飙考入成都电讯学院。上大学后学习条件有了改善,他更加自觉、更加刻苦地学习书法和阅读文学作品。老师和同学们看到他的书法和文学水平非同一般,都认为他是文科人才,有人曾问他:“你有这样好的文学艺术才华,为什么不考大学的中文系或艺术系呢?”张飙说:“文理相通,无怨无悔”。

从1966年夏季到1969年冬季张飙在大学里和全国的大学生一样参加了“文化大革命”。校园里的三年“文化大革命”,虽然未学到什么专业课知识,但他在书法和文学方面收获却很大,使其终生受益和难忘。在那三年中,他专心致志地学习了书法,偷偷地阅读了大量的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有力地提高了书法和文学修养,这对他后来从事书法和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中学他重点临习的是楷书,在大学则重点临习的是行书。他对“二王”的行书、特别是王羲之的行书崇拜得五体投地,对《兰亭序》、《圣教序》爱不释手,心摹手追,临池不辍。他学“二王”取法乎上,上手很快,受益匪浅。他深深体会到了这真是“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自己竟然能掌握一些“二王”的书法艺术乃何等乐事。由于他的毛笔字写得好,很多大字报由他来抄写。他抄写大字报极为认真,都当作书法创作一样对待,不但把内容写好,还要认认真真写大字报的标题。每当他抄写的大字报贴出之后,都有不少人围着看,有人看大字报,有人看他写的字。有一次学校两派“打派仗”,大字报对垒,张飙写的大字报和对方的大字报贴在一起,由于张飙的字写得好,就有人转而支持了他这一派。这就更加坚定了他学习书法的信心。“文化大革命”十年,居然造就出了一批书法家,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啊!我国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的书法艺术也曾受益于“文化大革命”。在世时,有人问他:“启先生你是属于什么书体?”启先生幽默风趣而又谦虚地说:“我属于大字报体,是写大字报写出来的体”。

1969年底张飙大学毕业,1970年初由国家分配参加工作。不管是在成都784厂任技术员时,还是在共青团四川省委宣传部工作时,不管是在任中国青年报驻四川记者时,还是在任四川记者站长时,不管是在中国青年报任副总编时,还是在中国科技日报任总编辑时,不管是在中国书法家协会任分党组书记和驻会副主席时,还是在中国艺术报任社长时,在其长达36年的工作生涯中,始终是一以贯之地学习研究书法和从事文学创作。有一件事可以看出张飙习练书法的刻苦。1985年他担任了《中国青年报》副总编辑,常常要值夜班。凌晨4时下班后,他不回家,而是站在夜班编辑部的桌前写毛笔字。尽管上了7个小时的夜班,但一写书法,心境变得平静,写一两个小时也不觉得累。反倒是感觉得到了最充分的休息。多年来,书法已经成为了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也是他享受生活的一种方式。

自1978年至2000年的22年的新闻生涯中,他一方面从事新闻工作,一方面从事书法和文学创作工作,将新闻、书法和文学创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社会上公认的是,他把书法艺术带进了新闻界,把诗词创作引进了新闻写作。这既充实、丰富了新闻工作,又在新闻的实际工作中不断提高了自己的书法和文学创作水平,使这两方面才华得以充分展示。他在报社工作时,时常采写一些先进人物和著名科学家。通讯写好后,又都为其填一首词或配一首诗,用毛笔书写出来,既是诗词作品又是书法作品,诗书合璧,相得益彰,发表后深受欢迎。1982年他正式发表书法和诗词作品,时常参加全国性的大型诗书展。同年他和几名记者把记者宿舍命名为“夜游斋”,几乎所有的业余时间他都和同仁们在“夜游斋”一起研究切磋诗书和篆刻艺术。张飙等中国青年报记者的业余书法篆刻活动,当时就有多家报刊报道。他担任《中国青年报》副总编辑后,分管美工部,力主以媒体普及书法艺术,请了李铎等人在报上开书法讲座,很受欢迎。担任科技日报总编辑后,两次倡议并主持“科学与艺术”论坛,邀请著名科学家、书法家李政道、赵忠贤、何祚庥、刘炳森、李铎、刘艺、佟伟等参加,效果很好,影响甚大。1999年,在他的提议和操办下,成立了“首都新闻界书法家联谊会”,他任副会长兼秘书长,操办许多次书法活动。几十年来,张飙一直将书法艺术和文学创作视为生命的一部分,与之相依为命,一直在崎岖陡峭的小路上努力攀登、孜孜以求,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张飙从事书法艺术和文学创作的经历和道路,雄辩地告诉我们:书山有路勤为径,艺海无涯苦作舟。精耕自有丰收日,功夫不负有心人。

二、熔铸古今,自立门户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对艺术作品的评判,往往是各有所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似乎没有什么标准,其实不然。虽然,社会对艺术作品的评判没有像裁判员对运动员那样精确的量化标准,但它还是有一个为多数评论家和广大欣赏者所认可的基本标准。纵观中国数千年的书法史,任何一位优秀的、杰出的书法家就艺术本身来说,无不具有深厚的传统功力,鲜明的时代精神和独特的自家面目(风格)。这实际上已成为评判古今艺术作品的基本标准。我认为,张飙的书法艺术作品基本上具备了上述三方面的标准。因此,我们可以说,张飙不愧为是当代一位优秀的书法家。张飙的书法艺术作品,书风正,书路正,特色鲜明,内涵深刻,有较强的艺术魅力,能给人以美的愉悦和享受。我认为,欣赏张飙的书法作品应着眼以下几个方面:

(一)功力扎实,下笔有由。传统功力是古今任何一个书法家必须首先要具备的最基本的看家功力。从王羲之到颜真卿,从柳公权到苏东坡,从米芾到赵孟頫,从董其昌到王铎,从何绍基到启功、沙孟海,他们之所以能成为书法大家,除了天分条件之外,主要是因为他们具有深厚无比的传统功力。高楼大厦耸入云天,巍然屹立,是因为地基挖的深,打得牢。搞书法艺术,你再聪明,再有天分,如果不从传统入手,不把传统放到眼里,要想成为名副其实的大家,那是不可能的。因为脱离了传统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张飙年轻时,在书法传统上下过较大功夫,而且一直未曾中断。几十年来,他始终是师法唐楷,追慕“二王”,崇尚米芾,学习启功。因此,优良的书法传统深深地熔化在了他的书法血液之中。无论结字、用笔还是章法气韵都建立在了扎实深厚的传统功力之上。唐人孙过庭在《书谱》中一再强调:“翰不虚动,下笔有由”,讲的就是要掌握传统功力,要讲究法度。纵观张飙的书法作品可以说是遵循法度,挥洒自如。结字的规范性,用笔的准确性,气韵的生动性都展示出来了。特别是古人在结字上那种“中宫收紧,重心平稳,笔势开张”的结字方法和在用笔上那种深刻峻利的“锥画沙”,自然流畅的“屋漏痕”,丰厚凝重的“印印泥”,园劲贯通的“折钗股”等等都熔铸在了他的书法作品中,一一跃然纸上。张飙的书法作品最引人注目和最成功之处还是在用笔上。他的笔画遒美劲健,厚重潇洒,力透纸背,入木三分。不管是写行书还是草书,从未有浮滑和轻飘之现象。我们常看到的行草书最大毛病也就在这里。张飙为什么能较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就是因为有其深厚传统功夫,是“大树不摇有深根”的缘故。清人刘熙载强调说:“凡书笔画要坚而浑,体势要奇而稳,章法要变而贯”(《书概》),他首先强调的是笔力。清末的梁启超先生说得好:“写字全仗笔力,笔力的有无,断定字的好坏”(《书法指导》),这是至理名言。张飙结字规范灵活,尤重用笔,下笔斩钉截铁,行笔稳如泰山,收笔含蓄自然,笔画饱满,气足神完。他一向重视传统,但对传统一直是持科学态度,既不是死抱传统的“泥古不化”,也不是离开传统的“随心所欲”,更不是否定传统的“胡涂乱抹”。因此,他的书法艺术作品是传统与创新、与时代精神、与个人审美取向相结合的产物,是具有一种充满时代气息和个人面目的古典之美,令人喜欢,屡看不厌。

(二)气势雄强,笔墨酣畅。张飙从事书法创作,十分崇尚唐人李北海精神,一直努力像李北海那样学习“二王”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取其秀,增其雄;融合南北,使其碑魂和帖韵相结合。他追求的是阳刚之气与阴柔之美的统一,即刚柔兼济的中和之美。因此,他的作品充满着一种先声夺人的雄强气势和满目生辉的酣畅淋漓。将雄强浑厚的气势和洒脱自如的韵味结合的如此和谐巧妙,实在是不容易。雄强与洒脱本身就是难以处理和解决的矛盾。书法创作本身就是制造矛盾和解决矛盾。不善书的人既不能制造矛盾,更不能解决矛盾。我们时常在展览馆看到,有的作品笔力雄强,但霸气十足,剑拔弩张;有的作品潇洒风流,摇曳多姿,但柔弱无力,单薄轻滑,都缺少一种艺术的魅力,都不能称其为好作品。但从张飙的书法作品集和书法展览中可以看到:雄强中有秀美,阴柔中有阳刚。雄强与秀美,阴柔与阳刚始终是相辅相成。他的阳刚雄强之气,如大江奔腾,一泻千里。如渴骥奔泉,奋蹄向前。如万岁老藤,盘绕高山;他的阴柔风神之姿,如山涧小溪,清新自然。如三春杨柳,迎风招展。如百花吐艳,气象万千。张飙的大字往往以气势取胜,小字以潇洒见长。在其每一幅书法作品中,我们不仅喜欢他的作品大字,更为欣赏他的题款小字。他的题款气势连贯,笔法精熟,气韵生动,魏晋风流光彩耀眼,达到了唐人孙过庭所要求的“智巧兼优,心手双畅”(《书谱》)的境界,令人如饮美酒而陶醉,如赏美景而忘归。

(三)诗书合璧,翰墨生辉。自古以来,优秀的书法作品,多是文学作品内容和书法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张飙不仅书法艺术好,而且诗文内容也好,或是诗,或是词,或是散文等等。创作有感而发,书写心手两忘。因为古代的书法家几乎都是诗人、词人和文学家,至少也是有着很高文学修养的人。王羲之的《兰亭序》,书法是天下第一行书,文章是脍炙人口的优美散文。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书法是天下第二行书,文章是同仇敌忾,讨伐安史之乱叛贼的战斗檄文。苏东坡的《黄州寒食诗贴》书法是天下第三行书,诗作是被贬黄州,抒发郁闷心情和穷困生活的杰作古风。在这些方面,我们现代人若与古人相比,自甘不如,但当代有高深文化修养,擅长诗书的也不乏其人,如启功、赵朴初、沙孟海、王学仲、欧阳中石、沈鹏、李铎、林岫等等,张飙也是其中一位出手不凡、不让前贤的人。张飙是书家,又是作家,是诗人又是词人。他虽学工科出身,但对古典文学特别是对古诗词有着较高的修养和创作能力。他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几乎每写的一幅书法作品都是一首古诗词创作。他采写过一百多位著名科学家,给每一位科学家都写了诗、填了词,并用自己的书法写出来。近些年来,我经常看到他每参加的展览,每给一个人题词、题贺,几乎也都是自己的诗词和楹联。从中可以看出张飙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和良好深厚的古诗词修养。当前,社会上有人把当书法家看得太简单,认为只要会写两笔字就是书法家,其实做一个合格的书法家并非如此。他们不晓得合格而优秀的书法家应首先是学者和文学家。

三、诗文兼优,才华不凡

张飙腹有诗书,多才多艺。作为一个书法家,他诗文兼善,令人仰慕;作为一个诗人、词人和作家,他精通书法,使人折服。张飙在中学时代,就有两大爱好,一是文学,二是书法。早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在唐山一中读书时,就酷爱古典诗词。那时候就学写一些诗词,拿给老师看看,常受到夸奖。而后,一直未间断过对古典文学的学习和对诗词创作的练习。从1981年任四川记者站长时,正式开始了他的诗词和小说创作生涯。他一边从事新闻工作,一边从事诗词等文学创作,并将其两者水乳交融,有机结合,获得巨大成功。他是把我国古典诗词引入了新闻稿件的首创者和实践者。中国青年报“人物彩照栏目”为每位青年人物配发诗词就是张飙提出并亲自操作的。张飙到《科技日报》后,开办了“院士·科海甘辛”栏目,所报道的全部是我国科学界的泰斗人物——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每篇报道都配一首诗词,受到了科学家们的欢迎。1994年初,张飙代表《科技日报》参加“亚洲CT十大科技成果”的发奖会,主持人“确认”了一下,证实他就是那个“为学部委员配词的那个张飙”后,竟临时动议“向为科学家配词的张飙表示感谢”。这使张飙受到了莫大的鼓舞。“人物彩照”和“科海甘辛·院士风采”的报道,首创了新闻报道和诗词同时发表,使文学与新闻珠联璧合。张飙为全国各界200多名先进知名人物,如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优秀领导干部、劳动模范等一一配写了诗词,产生了广泛而积极的影响。是新闻工作成就了他的诗词创作,是诗词创作扩大了报刊的影响。22年的新闻工作政绩显赫,文学创作丰收喜人,出版了诗词集《张飙诗词选》,中篇科幻小说《秋江芙蓉》,还出版了报告文学集、纪实文学集《中国模拟人和它的上帝》、《一个女记者寻爱历程》、《高三女生》等八部著作。他写的反映中学生生活的文学作品还被改编成了电视连续剧,荣获飞天奖三等奖。他先后六次获中国新闻奖,十次获全国科技系统优秀作品奖,1993年即被评为高级记者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张飙的诗文创作,从其自身相比较而言以诗词创作影响最大,诗词创作中以歌颂我国100多位著名科学家的作品最为亮丽夺目。张飙的诗词,感情真挚而充沛,特点鲜明而准确,语言凝练而生动,意境深刻而广阔。他为什么热心给我国的各界的先进人物、劳动模范,特别是为一大批著名科学家来配写诗词?因为在他心目中,这些人物既先进伟大,又平凡感人,他们有理想,有追求,有道德,有风采,有历史的使命感和事业的责任感,有无私奉献精神,有宽广胸怀和高尚道德,是民族的脊梁,国家的英才,社会的财富和现代化的希望。因此张飙深有体会地说:“我爱他们,我们应当爱他们”。这种爱是内心的爱,是真挚的爱。爱得越深越有感情,越有感情,越会产生创作的激情。可以看出,他写每一位先进人物,每写一位科学家都是以一种按捺不住的激情有感而发的。如在词牌《鹧鸪天》中写晶体结构分析方法理论家范海福:“常将真情写霄汉,路难体残,心河星更灿,问君怎得壮志展,炎黄燃胸炽炽焰”。在同一词牌中写地质学家程裕琪:“穷物理,探本源,奥秘最处是自然。男儿所慕在峻岭,高山所爱是伟男”。这对科学家表达的是何等真诚深厚的感情。

他写的100多位著名科学家的诗词未有一个雷同的,而且都准确地勾画和反映出了每一位科学家的鲜明特点,用有限的汉字,短短的句式,严格的平仄,描写了他们毕生的事业追求和精神风貌。如在词牌《鹧鸪天》中写我国著名药物化学家,肿瘤研究家黄量院士:“万事缘从认真起,功成业败一念分。驱癌魔,斗病瘟,百药纷繁擷奇珍”。在《蝶恋花》中写地质学家郝诒纯女院士:“秀女偏爱大漠海,寸寸柔肠,尽寄荒野外。魂系白堊穿烟霭,古生地界擎巨鼐。千山孕情千石彩,万里寻秘,心燃万钟爱。”读罢词后,每一个人的显著特点都活灵活现,历历目前,令人难忘。

任何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是语言艺术,而诗词创作更为如此。杜甫强调:“语不惊人死不休”讲的也是语言艺术。诗词创作不同小说、散文那样,字数不限,可长可短,而它是有固定句式,固定的字数,固定的平仄,固定的韵脚,而且内容又要丰富深刻,具有艺术魅力。因此,在丰厚内容基础上必须锤炼语言。语言要高度凝练,准确,生动。人们常说“诗词创作就是带着枷锁和镣铐跳舞”。这个“舞”要跳得多姿多彩可真不容易,而张飙还真有这个本事。张飙对诗词的语言艺术曾下过一番工夫,不少精辟句子是呕心沥血,反复推敲出来的。如在词牌《鹧鸪天》中写微电子专家王阳元院士:“原子重,电子轻,分子表面攀险峰。微观空间奥妙广,点点入心化长城”。又如《秋雨夜班有感》诗:“发白何须慕年少,报中自有无限情”。词的最后一句“入”字和“化”字,诗的最后一句的“自”字用得准确、巧妙,出神入化,生动自然。

意境是文学作品的灵魂,更是诗词的生命。优秀的诗词作品都有深刻动人的意境。意境对人的感染、激励、鼓舞、陶冶作用最为重要。诗词的意境不是来自华丽的辞藻,而是靠诗人、词人的精神境界、思想水平,胸怀气度,学识修养等等因素而产生出来的。张飙每创作一首诗词都讲究意境,选材较严,开掘较深,意境自出。如在词牌《鹧鸪天》中题写煤矿矿业专家钱鸣高:“煤送光热耀人间”,“热血托起井底天”,“千家屋暖我胸暖,矿工身安我心安”。又如在《鹧鸪天》中题写部队的防护工程专家钱士虎院士:“问心怎染一生绿,早将热血许轩辕”。还有其自题《七律•夜游斋》诗,写学习篆刻的感慨:“莫道金石方寸小,乾坤自古在胸怀”。诗词中的境界震撼人心,令人向上,催人奋进,给人以无穷的力量和深思。

从张飙的文学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尤善诗文,而填词则是其拿手好戏。词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又名长短句,比起格律诗来,更具音乐性,更显灵活性,更能抒发思想感情。律诗、绝句只有四种基本形式,而词牌多达千余种。词当时是配乐吟唱的,词牌就是当时词的乐曲的调子名。填词在古代就是按照词牌的严格规定写的曲词。张飙对填词有种天生的悟性和爱好。他能熟练地掌握几十种词牌,但他最常用的还是《鹧鸪天》、《渔家傲》、《蝶恋花》、《卜算子》、《少年游》、《诉衷肠》、《采桑子》、《长相思》、《醉花荫》、《山坡羊》、《临江仙》等十余种。他常是以不同的词牌描写不同的社会内容,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有的放矢,择牌而用。他对填词已是轻车熟路,得心应手。他善于用旧瓶装新酒,使用古老的诗词形式,反映崭新的社会生活。每逢过年过节,给朋友们在手机中发的短信,不是律诗,就是填词,他从不转发别人的东西,全是自己的创作。

张飙在他自己题赠两院院士诗词书法展作品集的后记中写到:我有一个愿望。就是写两院院士。用诗词、翰墨写两院院士的愿望终于实现。此事对张飙来说已画了圆满句号,但对他今后的诗书创作来说,确是一个新的起点。张飙是一个在事业上积极进取的人,在前进道路上永不停步的人。他将再接再厉,锺事增华,踏上新征途,开辟新天地,攀登新高峰。(文:赵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