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1-13 名家风采
贺敬之与诗书酒
发布时间:2015年01月13日

贺敬之是一位蜚声中外的文化名人,曾长期在我国文艺界任过要职,是我国当代著名诗人、剧作家,同时也是一位出色的书法家。1924年他出生在山东峄县(今属枣庄市)贺家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6岁奔赴延安,投身革命斗争;21岁写出家喻户晓的歌剧《白毛女》,一举成名。六十余年间,在文艺园地辛勤耕耘,无私奉献,一直与诗、书、酒有着不解之缘。

诗歌是他的生命

贺敬之自16岁在长途跋涉延安的道路上和在延安的窑洞里开始写诗,至今笔耕不辍。六十多年来,他一直视诗歌为已任,为生命,自觉“与时代同步,与人民同心”,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以豪迈的激情和惊人的才华创作了《回延安》、《放声歌唱》、《三门峡歌》、《十年颂歌》、《桂林山水歌》、《雷锋之歌》、《西去列车的窗口》、《中国的十月》、《“八一”之歌》等广为传颂的优秀诗歌,已出版了《贺敬之诗选》、《回答今日世界》、《贺敬之诗书集》等著作。在我国当代著名诗人中贺敬之的诗作数量不是最多,但其质量却令人赞口不绝。古今中外的伟大文艺家,其作品从来就不是以数量取胜,而是以质量见长。贺敬之的诗都是在学习和继承我国民歌、古典诗词和“五四”以来新诗优秀传统基础上,大胆吸收外国诗歌特点,根据时代的社会生活和人民的需要精心创作出来的。简言之,是民族的形式,时代的内容,人民的心声。每一首诗,特别是他的政治抒情诗都是胸中波澜,笔底风雷,气势磅礴,激情奔放,是心灵的呐喊,是感情的喷泉,是催征的战鼓,是时代的宣言,充满阳刚之气,令人荡气回肠,给人以鼓舞和希望,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力量。

贺敬之是当之无愧的人民诗人,在人民群众中享有盛名。贺敬之的诗为人民所喜爱,贺敬之其人为人民所热爱。贺敬之在中国家喻户晓,众人皆知,在国外的影响也是我们难以想象的。1985年贺敬之时任中央宣传部副部长,我曾跟随他去内蒙古通辽市调研文艺工作,当地老百姓听说贺敬之来了,到处打问住处。有一天,贺敬之在通辽市郊的大青沟参观时,一位四十来岁的男青年骑着摩托车追赶了来,拿着一本看上去是翻阅过多次的《贺敬之诗选》,恳切请求贺敬之同志在书上签个名,说是他家三代人(他和他父亲及他的女儿)都对诗选读过多遍,他父亲原是一中学语文教师,能全文背下《回延安》、《桂林山水歌》和《西去列车的窗口》等二十余首诗,前不久去世了。去世前老人有遗嘱,说:“孩子!将来有机会代我见见贺敬之,请让他在这本书上签个名,成为咱家的传家宝,我就死而瞑目了。”贺敬之同志深为感动,欣然签名并同那位男青年合了影。

1990年秋季的一天,一位来自革命老区河北省阜平县城南庄附近的一位老汉提着一篮子红枣找到我。老汉说:“我是来北京看俺闺女的,打问了很多人,才找到你,请把这篮子红枣送给贺敬之。他写的《白毛女》,故事就发生在俺们那一带,他在歌词里说‘大红枣儿甜又香,送给亲人尝一尝’给俺阜平的红枣作了宣传,俺们也要送红枣给贺敬之亲自尝尝,表表心意!”我转送给贺敬之同志时,他感动得眼圈都湿润了起来。

1991年的春天,正值日本樱花盛开之时,我跟随贺敬之同志到日本访问。回国的前一天,日中文化交流学会举行了盛大的招待会,有日本文化界、新闻界、出版界、教育界、卫生界、经济界人士及日本政府的官员参加,原定是300人结果来了500余人,都是对贺敬之慕名而来。会场挤得水泄不通,当贺敬之率代表团走进会场时,掌声响成一片,有不少人一边鼓掌一边喊:“贺敬之——白毛女;白毛女——贺敬之;”“贺敬之——大诗人;大诗人——贺敬之。”有的用中文喊,有的用日文喊。会场内排长队与贺敬之交换名片,抢着要贺敬之在笔记本上签名。贺敬之的歌剧《白毛女》曾改编成芭蕾舞由日本芭蕾舞团在日本和世界各地演出过一百多场,所以日本人民对贺敬之一直很崇拜。还有朝鲜、南韩、新加坡等国家的人民对贺敬之也都非常尊敬。

书法是他的性情

贺敬之自幼酷爱书法,从十来岁学书开始,六十余年来从未间断过学习和创作。他特别长于用书法“达其性情,形其哀乐”(唐·孙过庭语),创作出了不少艺术精品,他出版的《贺敬之诗书集》就是有力的证明。但由于贺敬之在诗歌和戏剧方面的创作成就太高了,影响太大了,也往往掩盖了他书法艺术。自八十年代初,向他求字的、请其写匾的、题词的、题写书名的就很多,很多。不少人赞扬他的书法成就,称之为“独具特色的书法家”时,他总是谦虚而幽默地说:“我还够不上书法家,我只是北京西城三里河南沙沟小区(住地)业余书法家协会的候补会员”。

贺敬之的家乡在鲁东南,原为齐鲁之地,历史之悠久,文化之深厚,搞书画的人很多,从小就受到这种环境的熏陶和感染。在上小学和中学时曾苦临颜真卿和柳公权的法帖。在革命战争年代,没有毛笔,没有宣纸,临帖有极大困难,他就精心读帖,靠办黑板报练字,在延河边上的沙滩上划字。解放后进了北京城,条件逐渐好起来,他在工作之余认真临习了王羲之、王献之、怀素、米芾、王铎、郑板桥等人的法帖,因为这些名人都是他所仰慕的。在学习继承前人优秀书法传统的基础上,加上他本人出色的悟性和深厚学养逐步形成了自家面目。贺敬之的书法艺术是博采众家,而自成一家。他长于行草,以抒发和表达自己充沛的思想感情与深刻的思想内涵。他每提笔“欲书先散怀抱,任情姿性,然后书之”(蔡邕《笔论》)。他的书法艺术个性鲜明,气韵生动,骨法洞达,飘逸豪迈,内刚外柔,刚柔相济,线条流畅,起伏跌宕。“刚健含婀娜,妙笔生气象”。看他笔走龙蛇的用笔和潇洒自然的作品简直是一种享受。

由于贺敬之有很高的声望和写得一手漂亮的好字,走到那里人们都争相让他题词,向他求字。这对他来说自然成了一种负担,但他总是尽量满足人们的合理要求。我亲眼看过他上百次题词,真是令人叹服。再有本事的书法家也有三怕:一怕当场题词,二怕当场题画,三怕当场写匾。贺敬之就有这个本事。贺敬之是大诗人,才思敏捷,学识渊博。这三个方面,特别是现场题词对他来说是拿手好戏。八十年代初,他去陕西时,走访已故著名作家柳青同志长期深入生活的皇甫村,看罢柳青故居后,当地领导请他题词,他信手写来:“床前墓前恍若梦,家斌泪眼指影踪,父老心中根千尺,春风到处说柳青”(家斌即王家斌,优秀小说《创业史》梁生宝的原形,皇甫村人)。柳青在“文化大革命”中因受迫害含恨成疾,粉碎“四人帮”后不久就去世了。“四人帮”粉碎了,全国文艺界的春天又到来了,“春风到处说柳青”一语双关,寓意极为深刻。此诗脍炙人口,在陕西省深入人心。八十年代中期,他去吉林省长春市,夏季的一个晚上看了长春京剧团的演出,走出剧场时,剧团的领导把他请进剧院旁的一个休息室,请他为剧院题词,他即兴挥笔题诗一首,其中两句是“长春有京剧,京剧能长春”,题后大家热烈鼓掌。因为当时是全国京剧不景气之时,正在振兴京剧,贺敬之这两句诗对大家鼓励很大,至今广为称颂。九十年代中期《中国艺术报》创刊,报社请贺敬之为创刊号题词,他挥笔题了“民心文心二心集,阵地园地两地书”这幅题词把鲁迅的两本书名写进去,运用得那样纯熟自然,实在是妙不可言。希望此刊物既反映人民的呼声又反映文人的心愿;既成为文艺界的阵地,又成为艺术家的园地。报社的同志看后惊讶不已,深深折服。贺敬之不管到那里,不管给什么单位和给为什么人,什么对象题词,总是有很强的针对性,思想性,哲理性和文学性。他的每一题词既是文学佳作又是书法精品,深受广大人民的欢迎和好评。

白酒是他的灵感

文人与酒自古就有密切关系,有的用酒解忧,有的用酒消愁,有的用酒激发创作灵感。贺敬之就属于后者。白酒对中国的文人来说的确有其作用。三国时文学家曹操用杜康酒解忧创作出《观沧海》、《龟虽寿》等传世名作。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在会稽山阴(今绍兴)的兰亭诗会上,喝得有些醉意,灵感忽来,写出了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唐代大书法家张旭“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笔”,后人描写道“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透顶王公前,挥毫落笔如云烟。”大书法家怀素更是嗜酒如命,醉后“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醒来把笔猛如虎,粉壁素屏不问主”,张旭、怀素的狂草作品大多都是酒后写出来的。唐代大诗人李白是“斗酒诗百篇”,酒后给后人留下了光辉灿烂的诗篇。清代大文学家曹雪芹穷苦潦倒还常去赊酒而饮之,时常过着“举家食粥酒常赊”的日子,却写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红楼梦》。当然,我们也不能说凡是喝酒的人都能写出大作品来,不喝酒的人就写不出好作品来。中外文学史上则不尽然。但喝白酒对一部分文人来说的确能助兴、能提神,能引发艺术感觉。贺敬之平生爱喝白酒,他喝酒有其度,经常是自斟自饮,不需要别人劝,也不需要别人拦,更不需要别人替,喝到一定火候自然而止。他认为,酒是文化、酒是药物,酒对人有益,也有害,适度喝酒有益,过量喝有害。他喝酒从不需要摆上宴席,而是一盘花生米,几段大葱足矣!年轻时酒量还比较大,每逢写大作品时总是先喝上几两白酒,以激发出诗情画意,随着年龄的增长酒量也自然减少。他爱喝度数高的纯白酒,但不一定非茅台、五粮液不可,二锅头就行。他的不少名诗如《回延安》、《桂林山水歌》、《十年颂歌》、《雷锋之歌》、《中国的十月》等与饮酒都有一些关系,往往起到火花引发烈火的作用。

几十年来,贺敬之在日常生活中确实是没离开过白酒,但他有很好的酒风、酒德,有很强的自制能力。世上爱喝酒的人往往三天两头酩酊大醉,而贺敬之大半生中只喝醉过一次。那是在1946年底随部队从张家口撤退时,因对蒋介石疯狂进攻围剿共产党的罪恶行径极为痛恨,和几个人一起喝酒以解郁闷心情。那次可真是醉了,一直到第二天早上还未完全醒过来。每逢大的事件他总是爱喝些酒,在1945年8月15日日本鬼子投降之时和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之时,他极为兴奋,喝了不少酒,这两次比撤退张家口那次喝的酒至少要多一倍,但都未醉。多年的实践证明,凡是他高兴之时喝多喝少都不会醉,凡在郁闷之时一喝就会醉。所以每当他心情好时自然会多喝一些,心情不好时总是不喝或少喝。也就是老百姓常讲的“喜酒闷茶主意烟”、“酒逢喜事不上头”。

贺敬之酒后写出了不少好诗,与酒有关的诗歌也很多。他曾为家乡的忠仁牌白酒写过一首广为流传的诗:“名地名酒台儿庄,酒家争赶兵家强。一杯载我三乡去,诗乡梦乡到故乡。”诗在酒瓶上烧制出后,该酒的发行量倍增。1986年去吉林长白山天池时,他写了《长白山天池歌》。最后一段写到喝酒:“半生长饮未深醉,纵有千喜与万悲。为筹环球大同宴,来倾天池试醉归。”前几年在贵州茅台酒厂参观时他写了几首诗,其中有两句是:“深采民心源泉水,酿出诗中茅台来。”爱喝酒的人、爱读诗的人都特别注意到他诗中有关酒的创作,无不为其敏捷的才思和深厚的学养而钦佩不已。(文:赵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