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1-09 历届代表大会
马烽同志在中国大众文学学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
发布时间:2015年01月09日

(1987年5月20日)

首先祝贺“中国大众文学学会”的正式成立。成立这样一个学会,我不是发起者,也未参与筹备工作,但我赞成建立这样一个组织。

早在三十年代,鲁迅先生就倡导过文学作品的通俗化、大众化。当时,一些年轻的革命作家积极参加了这项工作。据我所知,周文同志(何谷天)就是其中的一位。他不只是自己写小说,而且还在鲁迅先生亲自指导下,把苏联的两部长篇小说《铁流》、《毁灭》改编为通俗本,从而使这两部革命文学名著得以在广大群众中流传。

1942年,毛主席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这篇著名文献,对大众化工作做了深刻的论述,从而把各解放区的大众文化创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涌现出不少新的人才,写出了许多反映现实生活而群众又喜闻乐见的作品。赵树理就是其中最突出的代表。

全国解放以后,具体说是1949年秋天,在中共北京市委领导下,成立了一个以老舍、赵树理为首的“大众文艺创作研究会”,我也是其中的一员。这个研究会不仅有从解放区和国统区来的从事大众化创作的新老作家,同时还有许多原来就在北京写章回体小说以及从事曲艺、评书的艺人。大家利用业余时间,在一起学习政治,探讨业务,互相取长补短,共同提高,起了很好的作用。当时还办了一个刊物,叫《说说唱唱》,在全国颇有影响。1950年夏天,北京成立文联后,这部分工作并入市文联,这个机构也就自行消失了。

这些年来,虽然全国各地都没有专门成立过大众文学创作这样的组织,但是从事大众文学创作的人员仍在继续从事这一工作,而且队伍在不断扩大。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这些年来,大众文学创作有了蓬勃的发展,这是前所未有的。我们现在成立这样的一个“学会”,就是实现从事这项工作的作家、编辑们的热烈愿望,也是适应客观形势的要求。组织起来总比各自为战要好。

现在社会上对通俗化、大众化文学颇有一些指责,趁此机会我想说一点个人的看法:

有人说:“以往提倡通俗化、大众化,是因为广大人民文化水平低,如今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有了普遍的提高,再提这个问题就无此必要了。”我不同意这种说法。我们提倡大众文学,最重要的就是继承,发扬中华民族文学的优良传统。因为中国人有中国人阅读文学作品的传统习惯,有自己的审美观点。这和文化水平的高低并不完全一致。普通农民认为《水浒》、《西游记》写得好,大学教授也认为是好作品,这不就是个明显的例子吗?

有人说:“大众文学只不过是一些通俗的故事,算不上文学作品。只有那些高雅的作品,才算得上是真正的文学”。那么请问:《水浒》、《西游记》算不算文学作品呢?不仅算,而且列入世界文学作品名著也当之无愧!赵树理的作品算不算文学作品?如果说不算,那么为什么能在国内外引起那么大的轰动呢?据我所知,不仅在国内,而且在日本、美国、英国、香港等地也有一些研究赵树理的专家、学者。去年,山西作家协会为纪念赵树理诞辰八十周年举行了一次“赵树理学术讨论会”,除本国的学者外,也来了一些国外的学者、专家,对赵树理的创作发表了许多很有见地的论述,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这难道不足以说明问题吗?

有人说:“通俗文学就是庸俗文学”。我认为近年来通俗文学作品中,确有一些是比较庸俗的,可是那些所谓“高雅”的文学中,难道没有庸俗的吗?举例来说,今年《人民文学》一、二期合刊中登载的《亮出你的舌苔,或是空空荡荡》难道能说是高雅的么?除此之外,那种露骨的性描写,低级下流不堪入目的作品也不是没有的。庸俗不庸俗不能从艺术形式上分,而主要是看作品内容。通俗作品是有内容庸俗的,但健康的和比较健康的还是占有绝大多数,决不能以偏盖全,就我们从事这项工作的作者、编辑来说,对这个问题倒是应该十分重视。虽然这类作品占的比例很小,但大众文学拥有众多的读者,坏的作品的影响和传播也就比较广泛,从而引起一些有识之士的不满。我们不是生活在真空里,近年来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同样对我们这支队伍里的一些人员有所侵蚀。有些作者和编辑部门,单纯为了经济效益,不顾社会效果,在那里胡编滥印离奇古怪的所谓“文学作品”的现象,不是绝无仅有的。甚至宣扬封建迷信、诲淫诲盗的坏作品也时有发现。摆在我们“学会”面前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经过艰苦细致的工作,把这些同志引回到正路上来,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这一艺术形式,真正为人民群众服好务,为祖国的“四化”建设贡献一份力量。我们决不要玷污“大众文学”这块金字招牌!

大家选我做会长,可惜我不是个合格的人选。好在我们是个群众自觉自愿的组织,每年都要开一次年会,在下一次的年会上就可另选高明了。

感谢大家对我的厚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