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品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的起源及历史演化在全国各个不同的地区有一定的差异。在中国历史文化中,江南文化的特点也反映在中国历代贡品文化中,江南贡品文化的基本特征是融合了吴越文化、徽文化和金陵文化。
一、江南贡品文化的基本特征和发展演变
“江南”一词最早出现在先秦时期,在先秦时期已经存在江南的说法。《史记·秦本纪》中亦载:“秦昭襄王三十年,蜀守若伐楚,取巫郡,及江南为黔中郡。”早期出现的江南指的便是现今湖南省和湖北南部、江西部分地区。秦灭六国后,攻取瓯越和闽越之地,设立了闽中郡。秦军进入岭南,又在今广东、广西地区设立了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西汉是朝贡体系建立的时期,确定了天下秩序以皇帝为中心。两汉时期设立了边郡制度,将江南的闽越、东越、南越、瓯越等民族,都纳入了汉朝的版图。为了加强对江南地区的管理,王莽时曾改夷道县为江南县,也就是今日湖北宜都地区。隋朝时期的江南往往是以楚国为背景,所指的长江中游,即今湖南和湖北的中南部、江西部分地区。唐代曾设立江南道,范围包括到整个长江中下游长江以南地区,以及贵州、福建部分等地。后又将江南道细分为江南东道、江南西道和黔中道,这也是现代江南概念的开端。
唐宋设立的江南东道范围包括了浙江、福建二省以及江苏南部地区。根据《姑苏志》及《吴兴备志》的记载,苏州和湖州在唐宋时期的土贡织物或原材料就有以下各类:
唐代土贡:丝葛、丝绵、八蚕丝、绯绫、布、白簟、草席、红偏布、蛇床子、丝布、灯心席、灯心草、鞋子、经丝绢、绫绢、乌银、绫衫叚、罗、纻布、折帛布、御服折造布等;
宋代土贡:坐倚、席、生丝鞋、花布、葛、蛇床子、葛、绢、葛布、丝葛、丝绵、八蚕丝、绯绫、布、白簟、草席、红偏布、蛇床子、坐倚、御服折造布、白编布等。
从元代开始的官修地理志中,“江南”一词被用于行政区划。元代江南土贡有缁皮、生丝、鞵、貉皮、貉狸皮、鴈翎、羖羊皮、翎毛、羊皮等。最主要的是棉织品。
明清时期“江南”一词为江南省,即如今江苏省和安徽省的统称,苏州府、松江府、常州府、杭州府、嘉兴府、湖州府等江南六府,同时也是明清最有代表性的行政地。明清时期安徽省境内的徽州府、池州府、宁国府、太平府等也是极具代表性的江南地区。两江总督指的便是江南省与江西省。但文化意义上的“小江南”越来越明确地转指传统的江东、吴或三吴地区。
明太祖确立的土贡制度,概括起来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土地所宜;二是定额购买;三是贡常用之物,不进口腹玩乐之物。岁办是根据土地所宜贡献的方物,也是传统意义上的土贡;采办则是岁办之物不够使用时,再由官府根据需要采购的部分。明代江南土贡有纻丝、俱青红、花素相半、水牛底皮、白硝麂皮、白真皮、杂皮、翎毛、皂绉纱、铜线、席草、芒苗、苕箒、黄麻、白麻等。
当时织造和烧造也属于土贡。北京和南京都设有专门的织染机构,称为内、外局。此外,南京还设有神帛堂、供应机房;苏、杭、绍兴等府亦各有织染局,仪真、六合置蓝靛所,种青蓝以供染事,岁造都有定额。永乐以后,江南各地织造机构不断增设。如设歙县织染局、泉州织染局。正统时,又置泉州织染局。各地织造派遣宦官管理,专门供应宫廷消费和皇帝赏赐之用。苏、杭、嘉、湖、应天等地织造的经费由朝廷拨给中官盐引、关钞,用卖引、卖钞所得供给费用。万历皇帝后期,在苏、杭、松、嘉、湖五府岁造之外,又令浙江、福建,常、镇、徽、宁、扬、广德诸府州分造,增造万余匹。包括南直、浙江纻丝、纱罗、绫绸、绢帛等。明代时期的烧造,包括烧制,主要是供应宫廷的砖瓦、琉璃、瓷器等。
明朝保持了传统意义的土贡就是岁办。土贡主要供给宫廷消费和各种机构的祭祀、赏赐等用,江南土贡物品包括缎匹、金银、宝玉、齿角、羽毛、硫黄、硝石、布匹、颜料、胖袄、战鞋、军士裘帽、棉花、丝纩、铜铁、兽皮、苏木、甲仗、纻丝、纱罗、绫锦、绸绢等。土贡还包括金银、钱钞和罚没官物。
明代江南土贡物品承载了更多的文化元素,其中有许多是非物质性的传统文化与习俗。如属于精神层面上的祭祀礼乐,建筑营缮和织造、烧造等制作工艺及审美价值,都是属于非物质文化,内涵了朝贡礼仪、织造技术、烧造工艺、御膳烹饪、药膳养生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通过对中国贡品文化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江南”的含义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是变化多样、富有伸缩性的地域概念。江南,意为长江之南面,它常是一个与“中原”“边疆”等区域概念相并立的词。从历史上看,江南既是一个自然地理区域,也是一个社会政治和人文区域。
二、江南地区历代主要的常贡物品
《禹贡》中说,中国为九州。在九州中除了冀州处于王畿甸服之内,不纳土贡,而交赋粟外,其余八州都要朝贡贡物。按照此书说法,八州之中的扬州、荆州朝贡物品最多,兖州、雍州朝贡物品最少。那么江南地区在中国古代有哪些主要贡品?
各州的贡品都是本州的特产,也是每年常贡之物。江南地区的贡品自然也是本地区最具特色的物品。由于江南区域概念始于先秦,《周礼》将“贡品”分为九种是按九州划分的,当时九州中的江南地区主要是指荆州和扬州。当时的荆州贡物较多。其实扬州的贡物不少,主要有金三品、瑶、琨、筱、簜、齿、革、羽、毛、木,金三品就是金、银、铜三种金属。瑶则是玉的一种,琨为一种美石,筱和簜分别是可以做箭和笙箫的竹子,齿为象牙,革为犀牛皮,羽为鸟羽,毛为旄牛尾,木是指可以制作器用的木材。因为扬州盛产木材,所朝贡的木材品种更是不胜列举。而且扬州的产品,被列为常贡,还有不定时定量的进贡,如非为常贡的橘和柚。
宋代是中国朝贡历史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当时的朝贡物品种类繁多,品种齐全。当时江南地区贡品就有:襄州红姜蘘荷;楚州糟藏淮白鱼;鄂州雨前茶;荆南府药橘子、新法药橘;淮南等路发运司的海盐;寿州新茶芽;池州九华山石菖蒲;宣州花木瓜;广德军先春茶;高邮军羲茈粉;扬州新茶、藏姜;苏州熏橘;湖州柑子;杭州盐、瓜、姜;广州金橘、椰子;漳州山姜花;泉州山姜花、橄榄子。
元代时南方多省出产棉花,元朝设置专门的机构管理棉花的进贡,在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一度设置木绵提举司。纵观元代时期的土贡物品,其特点是药物居多,其中包括植物、动物类贡物。元代的土贡物品还偏向于时鲜食品。
明代最主要的岁办土贡是茶叶和药材。地处江南的江西、浙江、福建、湖广等省产茶之处都有岁贡茶叶的任务,各处岁进茶芽额数都有规定。在明代所有贡茶中,当数福建建宁贡茶品质最好。土贡药材包括解毒药、锦地萝、消食药、消毒药、大冲药、塞住药。还有天雄、附子、川乌、漏蓝、仙茅、补骨脂、巴豆;此外还进贡蜈蚣、蛇、蛤蚧、虫蛀木等。其它各地进献的土贡,还包括各种时鲜果品鱼类等。如宣城木瓜、嘉兴黄鱼。湖广布政司每年进贡鱏鱼、鳇鱼、鲤鱼等制作的鱼鲊及糟鲥鱼、鳊鱼、酱子鲊、干鲤鱼、鱏鳇鱼筋、鱏鳇鱼肚等。
在中国朝贡历史演化过程中,江南贡品还逐渐形成了一些著名的地方特色品牌,如青花瓷、龙泉剑、歙砚、徽墨、湖笔、宣纸、紫砂壶、龙井茶、大红袍、绍兴酒;还有蓝印花布、油纸伞、乌篷船、黄泥螺、大闸蟹、小笼包、桂花藕、东坡肉、梅干菜等。
三、江南地区历代主要土贡品牌
江南文化是一种相对独立的区域文化,从审美文化的角度看,江南文化的本质是一种诗性文化。由于诗性与审美内涵直接代表着个体生命在更高层次上自我实现的需要,所以说人文精神发生最早、积淀最深厚的中国文化,在江南贡品文化中获得了较为全面的发展。这里选取一些历代著名的江南贡品略作介绍。
1、江南贡笔
宣笔因产于安徽泾县,因古时泾县隶属于宣州府,故称“宣笔”,又名“徽笔”。产于宣城泾县的宣笔选料精严、制作考究;毛纯耐用、刚柔并济。唐、宋时代,宣城兔毫笔极受书画名获的仰慕和追求。但至元代,宣笔的显赫地位逐渐为浙江善琏镇(善连古属湖州府治理)产的湖笔所取代。湖笔品种繁多,选料严格,一般要经过浸、拔、并、梳等七十余道工序加工而成。湖笔与徽墨、宣纸、端砚并称为“文房四宝”。
2、徽州御墨
徽墨,即徽州墨。徽墨是我国制墨技艺中的一朵奇葩,也是闻名中外的“文房四宝”之一。因产于古徽州府而得名。徽墨,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当不迟于唐末,曾受到南唐后主李煜的赏识。宋代统治者重视文治,全国各地书院林立,科举考试制度进一步得到完善,尤其是宋室南渡后,每年临安的科举考试更直接拓展了徽墨的市场。徽墨发展到明代,其配方、其制作工艺,大多已定制、已公开。徽墨已从单纯的文房用品、书写材料,进入了“实用兼欣赏”的工艺美术品行列。
3、泾县宣纸
宣纸起于唐代,原产地是安徽省的泾县。到宋代时期,徽州、池州、宣州等地的造纸业逐渐转移集中于泾县。当时这些地区均属宣州府管辖,所以这里生产的纸被称为“宣纸”。由于宣纸有易于保存,经久不脆,不会褪色等特点,故有“纸寿千年”之誉。南唐后主李煜,曾亲自监制的“澄心堂”纸,就是宣纸中的珍品。
4、江南名砚
歙砚产地婺源,古属歙州,故名。歙砚其特点是色如碧云,声如金石,湿润如玉,墨峦浮艳。自唐以来,一直保持其名砚地位。
广州端砚与安徽歙砚、甘肃洮砚和澄泥砚并称为中国“四大名砚”。唐代初期,端砚深受文人墨客的喜爱,并得到达官贵人和帝王将相的赏识。宋朝开始把端砚列为“贡品”,端砚也因此而蜚声中外。
5、江南丝绸
湖州丝绸历史悠久,距今已有4700多年历史,素以“丝绸之府”、“鱼米之乡”著称全国。春秋战国至南北朝,湖州丝绸就已出口十多个国家。至唐朝,湖州丝绸进入鼎盛,被列为朝廷贡品。清朝皇帝的龙袍也均以湖州丝绸织造。
苏州在上古时期属九州中的扬州,夏禹时就有丝织品土贡“织贝”一类的彩色锦帛。春秋时期吴国公子季扎到中原各国观礼时,曾将吴国所产的缟带赠给郑相国子产。吴国都城就在苏州,三国东吴时,丝帛之饶,衣复天下,苏州丝绸已发展成为“瞻军足国”的重要物资。隋唐时,苏州属江南东道,丝绸贡品数量最多,土贡有丝葛、丝绵、八蚕丝、绯绫。
6、苏州刺绣
中国苏绣、湘绣、粤绣和蜀绣为公认的“四大名绣”。苏绣的发源地在苏州吴县一带,滨临太湖,气候温和,盛产丝绸。因此,素有妇女擅长绣花的传统习惯。优越的地理环境,绚丽丰富的锦缎,五颜六色的花线,为苏绣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苏绣在艺术上形成了图案秀丽、色彩和谐、线条明朗、针法活泼、绣工精细的地方风格,被誉为“东方明珠”。
7、江南贡茶
《本草衍义》记载东晋元帝时,温峤官于宣城进贡茶叶一千斤、茶芽三百斤。在《吴兴记》的记载中也可看出东南茶区在四世纪就开始栽植贡茶了。唐代开元以后,我国历史上最早专门贡焙便设在常州义兴和湖州长兴的顾渚。唐中期以后,顾渚山紫笋茶被列为常贡,每年及时贡奉新茶成为湖、常二州地方长官的重要任务。顾渚山还专设贡茶院造贡茶,名贡山。官营官管贡茶从此开始。
龙井产于西子湖畔,在明代早已是名闻遐迩的茶中高品。入清以后,龙井茶更得皇家厚爱,先是康熙帝在杭州创设“行宫”,把龙井茶列为贡茶,后是乾隆帝六下江南,有四次曾到天竺、云栖、龙井等地观察茶叶采制过程,品尝龙井茶,大加赞赏,并将狮峰山下胡公庙前的十八棵茶树敕封为“御茶”,使得龙井茶身价倍增,扬名天下。
碧螺春茶产于我国闻名遐迩的太湖洞庭山。唐代陆羽《茶经》中就有关于洞庭山产茶的记载。入宋以后,茶叶品质明显提高,所产茶叶已成为上品贡茶,“岁为入贡”。康熙皇帝游览太湖品茶后亲自提名为“碧螺春”。
庐山产茶历史悠久,早在汉代就有茶叶生产。宋代时庐山云雾茶被列入贡茶。
君山银针产于湖南岳阳市君山,在后唐时就已作为贡品,当时称为“黄翎毛”,后历代沿袭。据说乾隆皇帝十分喜爱君山茶,规定每年进贡十八斤,由官府派人监督僧侣制造。清代君山茶有“贡尖”与“贡蔸”之分。在山上先按一芽一叶(一旗一枪)将鲜叶采回,然后将每枝嫩梢上的芽头摘下,单独制作。制成的茶叶芽尖如箭,白毛茸然,作为纳贡茶品,称为“贡尖”。摘去芽头后剩下的叶片制成的茶叶,色暗而毫少,不作贡品,称为“贡蔸”。
武夷岩茶是乌龙名茶,产于武夷山中。武夷山市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产茶地,产茶始于六朝时期。唐代时武夷茶就已经出名,宋代起就列为皇家贡品。武夷岩茶中最著名的有大红袍、白鸡冠、铁罗汉、水金龟。
8、江南名瓷
唐代洞庭主要集中在上虞、余姚、宁波等地,自东汉到宋的一千多年历史中瓷器生产从未间断。晚唐时期形成了以浙江余姚为中心的瓷区。越窑青瓷代表了当时青瓷的最高水品。
龙泉窑是继越窑之后发展起来的青瓷窑,早在五代时就开始烧制瓷器,到了宋朝时发展特被突出,成为我国南方一个产量大、质量高的著名瓷窑,宋时产品畅销国内外。龙泉窑青瓷在东亚及东非、阿拉伯诸国都是受欢迎的产品。
哥窑瓷器是宋代五大名瓷之一,传世品为数不少。哥窑器口沿多尖锐窄小,故厚釉难以留存而显现胎骨黑色,这一现象传统上称之为“紫口”。垂釉多在口边稍下处形成略为高突的环行带,是为哥窑器皿之一绝。除宋“官窑”作品外,后世各窑作品及历代仿宋哥窑器均无此特殊现象。
福建德化窑从宋代开始烧造青白瓷器,明代生产的白釉瓷器为明代贡瓷之一。
青花瓷器的成功烧造是元代景德镇的最大成就,青花瓷一出现即占据了我国瓷器生产的主导线。与青花瓷一样,釉里红也是元代景德镇窑的创新制作。景德镇创烧的另一著名产品为卵白釉器,产品也被称为“枢府窑器”,是为元朝官府枢密院的定烧器瓷。明太祖曾下旨仍沿用景德镇窑场为皇家御窑,承担宫廷御器及政府对内对外赐增和交换的全部官窑器的烧制。当时御窑场林立、官民窑并举,中国制瓷技艺出现了新的飞跃。
江南贡品,作为纯粹的历史现象,它离我们似乎够遥远的。其实,中国贡品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在生活中的复写克隆,它离我们的生活却很近。(文:陶思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