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1-09 贡品文化
东北贡品文化的历史演化与基本特征
发布时间:2015年01月09日

人类千百年来的历史,细细想来,是一条沿着贡品文化漫漫而进的历史。贡品,是我国历史上边疆之民将自己本地的特产进贡给当朝政权的一种物品,东北贡品是东北各民族向中原王朝所朝贡物品的总称。看起来贡品是“晋物”“朝贡”的一种名称,但政治上这种行为已经形成一种从属的归属关系,完全不单单是一种经济方面的关系了。在我国历史上,世居东北的部族向中原王朝进送贡品,已经有久远的历史了。

一、东北贡品的久远历史

据史料记载,远在周秦时期,居住在不咸山(长白山)北的肃慎,挹娄族曾向中原贡送“楉矢石砮”,这是有文字记载的东北部族向中原贡送贡品的最早记载。说的是,有一只中了箭的游隼(一种俊鹰,又名海东青)落于陈国宫廷院中,国人不知隼与箭的来历,陈湣公让人到国宾馆请来孔子。孔子告诉大家说,这是肃慎人的箭啊。从前(周)武王灭商,筑路通九夷、百蛮,让他们各以本地方物来贡,使其不忘自己的职责,于是肃慎人献楉矢石砮,箭长一尺八寸。先王想明白无误地使德政达到远方,并使后人坚守这些昭令,才在箭杆上刻上“肃慎氏之贡矢”,分给各诸侯国。

黑曜石箭头和镞器是一种手工工技文明的重要发展史。首先,黑曜石虽然坚硬,但十分脆,易碎,可是我国东北古人克服了这些弱点,制成了肃慎的“楉矢石砮”,这说明北方的古肃慎人已懂得对黑曜石材料进行选材、打磨、加工、打制,并形成了“古箭”贡品,进贡中原,从而留下了这一古老的文明史。

据史资料记载,远在二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便广泛应用人参,唐时期,为了朝贡包括人参在内的大量东北贡品,渤海国开拓了朝贡道,其中一段正经过今长白山抚松的新安村清水乡,距县城只有六公里。历史上,东北向中原朝贡的朝贡道就有多条,而已经被历史固定下来的五条已经成为历代人所记录和行走的重要驿道和交通要道。分别为鸭绿道、营州道、契丹道、日本道、新罗道。唐渤海时期的朝贡道又称为东北亚丝绸之路。

唐渤海时期的统治者追求舒适奢侈的中原式封建宫廷生活,对外贸易活动空前活跃,并以采集和狩猎、渔猎中的大量上好土特产作为“贡品”向中原王朝送贡,贡品主要有貂,鹿,虎,豹,熊,罴,野猪,狐,银鼠,青鼠,白兔,獐,麝等;而大量的山野采集贡品山珍,药材,蜂蜜之中最为重要的就是“人参”。

到了清时期,东北向中原的朝贡被规定得更加明确,而且为了进一步加强和强化这种朝贡制度,朝廷直接在东北(今日的吉林乌拉街)建立了“打牲乌拉衙门”使这种朝贡制更加的制度化,具体化,甚至国家化,军事化。表面上,这是清廷设立的专门负责采集贡品的派出机构,实际它负责清廷的政治、军事、经济、后勤方方面面的生活,是一个集全方位内容的机构,而重要的内容,就是上送这些所有贡品,并且直属于清廷内务府。

历史上,吉林打牲乌拉衙门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贡物采集,捞捕,加工,贮藏,运输最为完备的一个机构,而且其官职比我国中原另一处最大的贡品集散地曹雪芹祖父曹寅的“江南织造”(这被认为江南重要的晋送贡品机构)官居三品(曹家只官居五品)。清代,满族作为统治民族,其世居的吉林地方是他们的故乡,清皇室的祭品,用品多取之于故乡,所以吉林打牲乌拉的贡品采办历史长达三百多年,这是中国的贡品之最,也是至今世界文化遗产贡品文化史上的重要的文化首选地。

二、丰富的贡品种类

东北贡品究竟有多少种?各种说法不一,但有一点却是精确的,那就是森林、江河、草原、土地上生长的所有“方物”都已是朝廷的“贡物”了。如人参,东珠、貂皮,这是一种重要的北土方物,是有代表性的东西,从唐和渤海进贡至长安到清时进贡至北京,千百年来都延续不变;其食物就更多了,如谷、麦、豆、米、蔬菜、果子、兽肉、鱼鲜之属,更是北土的上等贡品;其用物的贡品就更多了。生活、外交、军事上的各种品物如箭杆、桦树皮、骨角、鹿尾、雕翎之属,这些乃北方特有的重要贡品,早在四千多年前就已被指定为是“古肃慎”之地的“宝物”,即就是战争所用的箭杆和箭头。

清时官员按职顶戴花翎,这“花翎”便来自北土的“雕翎”。雕翎为自然的雕羽,是雕的羽毛,是其成型的尾羽,大量产于北土,也成为了贡品中的重要物件。动物作为贡品早已是贡品中重要项目,主要是动物的皮毛和肉质。在从前,朝廷的各种人物按官职穿戴什么样的皮服皮饰是有固定要求的,甚至什么人穿什么山岗上什么动物的皮张毛袖都有详实记载。在清代典章制度中对皮毛裘物要求从选皮加工和穿戴都有十分严格的制度,上至庶民各个阶层什么活动场合穿什么式样的服饰,都有详实的规定,即裘皮也要有细裘和粗裘之分。东北贡品中的貂皮被称为裘中之王,是清代三百年间年年岁岁进贡的品物。

除了皮毛外,动物身上的所有部位都是“贡品”,这属于是食物中的“肉类”贡品。什么虎心,猪肝、鹿尾、鹿舌、熊掌、鱼籽、鱼泡,这些都已细化。吃食方面,简直应有尽有,如鲟鲤鱼,鲈鱼、杂色鱼,炸鲈鱼、山韭菜、稗子米、铃铛米、生熟条鱼、燕窝、百合、山药、昆布(指海带)、山药、竹笋、松子、松塔、细麟、匕鱼、白蜜、蜜尖、蜜脾、生蜜、东珠、人参等等,都是北土的鲜珍精货。

东北又是山药材的热土,贡品中大量的珍贵中草药,那是北京皇城“药库”的必备土产。附子、醉马草、人参、天麻、五味子、东青、白芍药、红景天,更有无数东北的山菜,都成为朝廷的必备“贡物”,如寒葱、蕨菜、薇菜、剌嫩芽、水芹菜、马蹄叶、大蓟、大叶藜、木花兰草、水根蒜、中叶芹、山莴苣、黄花菜、婆婆丁、风花菜、龙须芽。关苍木、地肤、剌王加、葛仙米、西香谷,甚至连老佛爷抽烟时用的捅烟袋杆的“灯草”杆儿,也要由她的老家东北长白山之地贡来,至今,吉林乌拉还有一个屯子地名叫“灯草屯”。

古今出名的几大东北主要贡品如“东珠”“松籽”“人参”“鲍鱼”“貂皮”“鹿茸”“蜂蜜”“海东青”(苍鹰)“小米”“果子”等。成为中国贡品史上的经典之物,当然还有弓箭、松花砚等民间工艺品。

清代,东北打牲乌拉贡进的“东珠”,俗称“北珠”,这种珍珠颗大粒圆,是名贵的饰物,也是历朝统治者都非常喜欢又必须索要的“贡品”。

松子是香甜的贡品,当年,东北的松子是作为祭奠皇家奉先祖入佛堂的供品。也是皇上早晚御膳的专备食品,不可缺少。

蜂蜜,更是进贡朝廷的重要贡品。这主要是海选东北山林野花独特的山峦处,以野蜂酌成的各色蜜为贡品,挑选不同花源,不同色泽,不同季节的香蜜,分而送之。

更为重要和出名的一项东北贡品,就是鳇鱼了。鳇鱼,是东北江河独有的鱼种,个大,肉鲜嫩,纯香无比,而且,这种鱼是皇帝祭天祭祖时必备之鱼,据说之所以称“鳇鱼”,是因为祭时,皇帝要先从鱼上过去而得名。此鱼又称“鲟”,生于大海,游至江河产卵,所以常被人捕获。而为了贮存此鱼,等待朝廷祭祖时用,还要在沿江河处挖出许多“泡”,称为“鳇鱼圈”。把春季捕来的大鱼先养在圈中,等到冬季,再破冰取鱼,以黄绫包裹好,装在贡车上,以护兵把守,千里迢迢送至京城。

在东北,有一个地方叫“贡儿沟”。其来历甚为久远古老,据当地土人云,东北的贡品不但有方物,而且还有“儿口”或“女口”,又称为“奴子”,主要是一些长的灵气灵俊的童男童女,被选来,送往长安。可供使役者,故以奴子称之。渤海时此地因而旧称“贡儿沟”。

三、贡品的采撷、验收和贮存

中国的贡品制度已伴随着中华的文明史和文化史走过了千百年的历程,贡品的采撷、验收和贮存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的制度和程序,这也是中华科技、经济和工艺、手艺发展的重要历史和遗产。

贡品首先要经过采撷才能获得,而对贡品的采撷首先要了解贡品所分布的自然背景和生存空间,那就是要对贡品生存、生长、存在的天文、地理环境和自然状况有充分的了解和认知,东北的许多贡品所产生与生长的环境和地域特征在很早的历史进程中早已被贡品的采撷者深深地了解和认知了。在北方,哪一种贡品产于什么山,什么河,什么林,什么地早有明确的划分。同时,这些地方也就被确定为“贡山”“贡江”“贡河”“贡地”“贡边”等等,又相应地建了“贡庄”“贡屯”“贡队”等组织,负责对这些地点进行监测、管理,实际上起到了既采撷自然物又很好地保护自然的作用。那时,打牲乌拉衙门已对各“贡山”“贡江”“贡屯”“贡庄”出产的贡品数额有了清楚的了解,这也是对自然的认知,如采“东珠”者,乌拉衙门知道这是一种季节性很强的采捕活动,必须在早春和秋季之适时采捕。

对采捕松子,也分固定的岗山。这都因东北山林的松树和各种树类是分片分岗生长的,这是森林的特点,因此当时采打松子在什么地,早有明确规定。

蜜的采撷主要看山峰上花开的花度,定为“畜蜂养蜜”之区。

对猎物,更是有“冬营”“夏营”之分。“冬营”往往存放大的动物,如虎、熊、野猪、鹿、狍子等等,“夏营”则是“素菜”,往往是兔子、野鸡、飞龙、鹌鹑;更有“鱼圈”,如大鳇鱼、白鱼、狗鱼、草鱼,经过层层分类,细化贮存。

细化贮存各种贡物极大的推动了人们的科技手段,如贮各种贡品要有严格的“手法”,对食品、药材、皮张、鲜贡、干贡、半鲜半干贡等,各有各的技艺和贮存秘诀,如有的“库”中,夜里要点上灯,称为“照贮”,主要是驱赶夜里的虫子侵袭“贡品”。

北方贡品的贮存已形成了固定的管理各词和实质性机构,名为“果子搂”。这种机构和主要设置其实早已形成,如民间和朝廷的“果子搂”究竟建于何时,至今无有详实材料可考,但有人推测“果子搂”可能建于康熙前期,也就是宁古塔将军衙署修驻乌拉期间。贡品的管理,这是果子楼的重要领导职能,如发现有“打牲、伐木、偷猎、务须拿获,解省究办”,并张贴告示,保护贡山,贡江,围场。严禁河道育养蚌蛤。果子搂所收、储、放、送的“果子贡品”,分为头次鲜、二次鲜、岁进贡品及年例贡品等级别。

四、东北贡品文化价值与意义

东北贡品文化极其丰富、博大、多样、多彩,而且具有久远的历史性,清晰的传承性,活态的现实性和鲜明的地域性,无论是过去、今天还是未来,东北贡品文化都将成为人类文化遗产宝库中绚丽独特的具有绚丽文化色彩的珍贵文化类别而永存世间。

东北贡品文化,从大的方面来分,首先是它的自然文化性。

所说的自然文化性,是指由贡品文化所构成的对今天东北广大地域中由于贡品历程所形成的山川、河流、森林、草甸、牧场、林地、草原贡品文化名称和地名、村名、屯落各等等,这些文化在经过千百年的历史传承,今天依然鲜活地保存着,成为贡品文化不可或缺的专项遗产,也留住了人类与自然和贡品结缘的历史。时至今日,东北现代化的公路依然按照古时的“朝贡道”走向来建设,这使得今天这些地名之处都是重要的民俗风水之地,又是自然遗存和文化旅游景点,这为开发各地的自然风光游提供了重要的资源。

贡品和贡驿文化如今更多的更重要的是保留在各种史志,乡土志、地方志、文化志中。东北各地的这种志书中大量的记载了有关贡品多项的文化,特别丰富的如故事、歌谣、谚语、俗语、歇后语,典故等等,都是珍贵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大量的贡品文化呈现出自己活态鲜明的流传特点,为今天人们的在社会生活的各个环境中提供了鲜活的文化实例。

广阔富饶的松花江,鸭绿江,图们江,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为先民们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而这样的环境,洽洽是贡品文化的摇篮。东北贡品文化的历程受多方的地理和文化的影响,所以才具有自己的特色和特点,洽洽是这种独特的自然性,历史性,民族性和文化性,造就了吉林和东北贡品文化,地域文化的自身特色性。其文化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一是,拓荒创业,缔造了自强不息的文化精神;二是,艰险环境,磨砺了坚韧刚健的文化个性。三是,民间行为,张扬着宽厚质朴的民风。这些,都在贡品文化上得出了鲜明的体现。

贡品和贡品文化其实是中华民族勤劳的智慧结晶,人类在记住贡品的同时其实更深深的记住进送贡品的民族。那一条条凝固在自然与历史中的朝贡道影响了北方,并通过北方,影响了中原,又因其连接了中原的丝绸之路,在某种意义上说,也影响了世界。

东北贡品总结和代表了东北各民族群众千百年来面对残酷的大自然顽强生存,勇于同艰难困苦和恶劣自然环境搏斗的岁月,采集而来的贡品,又兢兢业业送往中原,保持了中原王朝的生存和发展的物品,贡品文化推进了历史的发展,促进了民族的进步。

在东北的区域文化之中,在长白山和吉林的区域文化中,最能彰显东北区域文化特点的就是贡品文化,今天我们怀着崇高的理想去面对产生在本土的贡品文化,感觉到它开拓了我们的视野,在更高的层次上提升了我们对本土文化、对民族文化的爱,更加深了我们要探索贡品文化的欲望。

(文:曹保明,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