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1-09 贡品文化
中国贡品文化的深厚内涵及传承意义
发布时间:2015年01月09日

我非常高兴地看到《中国贡品文化》能够得以正式出版了,这是中国大众文化学会云集了全国各方面的专家、学者、教授共同努力的成果。尤其使我感到欣慰的是本书编撰过程中得到了文化部、中宣部贺敬之、王忍之、龚心瀚和全国政协外事委主任(国务院新闻办)赵启正等老领导的支持和指教,还得到了文化部非遗司司长马文华、中国文联书记处书记白庚胜、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党组书记(副主席)罗扬,及中国古建筑专家罗哲文等领导的指点。

为了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让世界更多更好地了解中国,使中国的贡品走向国际、为国增光,对历代贡品资源的挖掘、保护、开发、利用,集研究整理、复制生产、经营展销于一体,这是一项具有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开创意义的事业。

博大精深的中国贡品文化,具有深厚的民族性和世界性、广泛性和至尊性、独特性和多样性、传承性和创新性,借本书出版之际,我将结合自己对贡品文化的研究,就中国朝贡制度的文化内涵及传承意义谈些自己的看法。

贡品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性

贡品文化具有广泛的民族性和世界性,因为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拥有悠久的历史。原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任、国务院新闻办主任赵启正先生与我谈起中国贡品文化的开发和利用时,曾对我说过:“要学会站在地球仪旁去思考。”这对我非常有启示作用。

自商周以来,中原王朝都一直认为自己居天人之中,是“天朝上国”,是世界的主体,故自称“中国”、“中华”;而周边乃至更远的地区与国家都是蛮夷戎狄居住的化外之地。这样,他们与中原王朝的关系自然被限定为自下而上的朝贡关系。朝贡外交的实质是名义上的宗主认同外交,并不是扩张式的帝国外交,因而,在政策导向上则是“王者不治夷狄,来者不拒,去者不追”。在实施过程中,便形成了一个定式:凡肯朝贡的国家、地区、部族,不论远近,不论是否有过恩怨前嫌,一概慨然接纳;凡要与中原王朝建立关系、展开外交者、必须以朝贡方式进行。

既然朝贡外交的实质是名义上的宗主认同外交,因而它的目的只是要造就“四夷顺而天下宁”,造就万邦来朝、八方来仪的盛世,并没有其他帝国那种军事的、经济的功利要求。西汉董仲舒所言“正其谊不计其利,明其义不计其功”可以视为这一外交思想的总纲。在这一总纲下,中原王朝对于肯称臣朝贡者,或册封,或建羁縻州府,或仅止于朝贡往来,别无其他更多的要求。如对藩国的册封,也是注重形式与名义,没有近世其他国家那种宗主国对附属国的军事控制与经济掠夺关系。就羁縻关系而言,也是如此,即以当地原有的国王或首领为都督、刺史,他们不仅职位可以世袭,而且可以有自己独立的军队。

在这一外交政策下,中国历史上的对外战争也就很少有掠夺性战争,很少有主动进攻的战争,防御性战争远多于进攻性战争。即使战争获胜后,对于肯向王朝称臣纳贡降服者,往往是赏赐有加。因而可以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胜仗。中国王朝的对外交往不仅不以经济利益为目的,相反,还以经济的付出换取朝贡来仪的名义。

自汉以来,凡来朝贡者,中国王朝都大量回馈,盛情相待。中国使臣之外行,则是多携礼物,大量赠送。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时,即率随员三百人,带牛羊万头以及大批的绢帛、钱币、价值“数千巨万”;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就有宝船六十二艘、士卒两万七千多人,并带有大量的绢帛、瓷器、茶叶以及金银钱币。每到一地,都是大加赠送,动员当地首领到中土朝贡,并不攻城略地或进行经济掠夺。郑和七次下西洋,都是如此。

在这一外交政策之下,中国王朝的对外贸易也有着突出的朝贡贸易色彩。所谓朝贡贸易,就是通过两国官方使节的往返,以礼物赠答进行交换的贸易方式。在中国古代,每一次官方使节的往返都伴随着礼物的“交易”。这一贸易形式一直延续到明清时代。明清时代,面对近代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政府仍然一方面坚持把贸易归入朝贡体系中;另一方面,继续奉行“厚往薄来”的政策。

“朝贡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一种重要的政治制度和外交关系。历代王朝通过“朝贡”关系来维护其天朝上国的尊严和“宗主”地位。所谓朝贡制度,指的是(就是)中国周边地区的小国或政权对中国强大王朝的依附关系,中国王朝对这些小国或政权拥有宗主权,而它们是中国的藩属国,但只是政治上的确认,经济和外交上仍然独立。当它们面临灭亡或遭受入侵的危险时,中国王朝有义务保护它们。中国政府对属国奉行不干涉内政的原则。

19世纪60-70年代,西方列强在初步打开中国大门之后,西方列强侵入中国,打破了东亚地区存在近2000年的封建朝贡体系,中外关系出现了新的格局。

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不仅造成了中国地缘政治的全线危机,而且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结构,使中国堕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深渊。中国外交因此开始与丧权辱国相联系,并成为影响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因素。中国近代地缘政治的全线危机,也造成了中国朝贡制度的彻底崩溃。

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的朝贡制度,所形成的物质贡品,数量众多,种类齐全;不仅涉及到中国各民族地区的产品,也涉及到有朝贡和宗藩关系的周边藩属产品,甚至外国产品。其中,中国贡品凝聚了中国历代劳动人民智慧,也代表了各个时期的中国产品的精华。中国贡品的制作工艺,还有贡乐贡舞等,又都代表了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非物质精神产品的文化遗产。

中国贡品和贡品文化承载了丰厚的中国历史文化元素,其内涵包括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和教育,具有民族性和世界性,也是中国各民族融合,世界经济文化交流的见证。

研究中国朝贡史、中国贡品及贡品文化,能够使我们更进一步地了解中国的历史演衍、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轨迹。  

贡品文化的广泛性和至尊性

纵观中国传统的贡品文化,可以明显地看出它具有广泛性和至尊性这两个特色。

首先说广泛性,这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观察、分析:

其一,遍布全国。

用过去比较流行的话形容,那就是无论大江南北,还是长城内外,在历史上,全国各地都有贡品,区别只在于贡品的多与少,以及贡品的品种不同(如有的是山珍,有的是海味;有的是名菜佳点,有的是名贵工艺品)而已。无论是先秦的天下九州五服、秦朝的三十六郡,还是汉朝的十三刺史、唐朝的十五道,抑或是宋元以后的各路、行省,以及这些郡、刺史、道、路、行省下面的府、州、县,可以说,历史上皆有贡品献给皇上。

而且,就全国范围而言,敬献贡品的不仅是汉族地区,还包括少数民族地区,几乎涉及各民族;无论是西北边塞,还是西南边陲,无论是山区、高原、丘陵,还是草原、水乡、海滨,都有贡品献给皇上。

其二,品种齐全。

传统的贡品品种齐全,名目繁多,有动物、植物、矿物,大部分为天然的土特产。其中,粮食、水果、菜蔬原本也应该是自然生长,但后来也有人工培植的因素。此外,各地还有许多利用自然原材料而主要靠人工高超技艺创造、制作的各种贡品,包括吃的、喝的、用的、穿的、装饰的,还有娱乐、把玩方面的贡品。

纵观历史上各种各样的贡品,可以发现其涉及各行业、领域,真是名目繁多,五彩缤纷,琳琅满目。由此可见,贡品已作为一种文化渗透在社会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非常广泛,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三,涉及多种文化。

透过五花八门的贡品背后,我们可以发现,它广泛地表现与蕴含了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文化。如通过粮食、水果、花卉贡品,可一睹灿烂辉煌的种植文化;通过糕点、菜肴、小吃贡品,可一睹五彩缤纷的饮食文化;通过纺织贡品,可一睹风格多样、别具风采的纺织与服饰文化;通过中草药贡品,可一睹古老而独具风貌的中医药文化;通过工艺美术贡品,可一睹别具一格的民间艺术文化。

此外,历史上的贡品还涉及养殖文化、狩猎文化、酒文化、茶文化、民俗文化、盆景园林文化等,限于篇幅,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接着再说至尊性,这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观察:

其一,品质的至尊。

历史上的贡品,因为是贡献给皇上的,所以其品质皆一流、上乘,都是各地选送的独一无二的名优特产,品质一概为当地同类产品中的最优。而提供给有关工匠制作、加工贡品的原材料,也同样是同类材质的上品。

其二,工艺、技术的至尊。

贡品既然为皇上享用,所以在具体制作上不计成本,尽善尽美,精益求精,无论是民间制作,还是官府监制,工艺、技术水平皆为至尊。如景德镇的官窑,本身就集中了当地的优秀制瓷工匠,朝廷还派了专门的官员或者太监亲自监管,每套工序皆严格规定,工艺要求特别高,不得也不敢草率。

其三,独有、稀缺的至尊。

许多贡品之所以能成为贡品,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在世间的独有与稀缺,不可复制,在这方面可谓鹤立鸡群,至高无上。如自明清初开始成为贡品的田黄石就是其中典型。全世界只有我国福建寿山产田黄石,而且,产地仅是一块不到一平方公里的水田,产量也少,因而相当珍稀难得。从田黄石的属性看,凡经雕刻加工的艺术品,都可以当作文物看待,因为它不能复制,属不可再生的艺术品。列为贡品的端砚、鸡血石都为中国特有的天然奇石,至今世界上还没有其他国家发现此类奇特的矿产。因为稀缺,也就自然而然的越来越珍贵了。

其四,评价、认可的至尊。

历史上的贡品之所以成为贡品,当然与它本身具有的优秀品质分不开,不过,尽管如此,如它没有地方官员将其上贡,那也只能“养在深闺人未识”,充其量只是小区域内有点名声而已,可一旦有幸得到皇上或名人的赞誉或认可,它就立刻名声远播,身价猛涨,并在全国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所以,许多贡品的评价与认可也是至尊的,无与伦比,不可取代。如南丰蜜桔,唐朝就被列为皇室贡品,据说杨贵妃特别喜欢品尝南丰蜜桔,称之为“贡桔”。 浙江昌化鸡血石则获得清乾隆皇帝的高度评价。浙江青田石也受到乾隆皇帝的特别钟爱。创始于清顺治十八年(1661)的道口烧鸡得到嘉庆皇帝的美誉,从此道口烧鸡成了呈献清廷的贡品。

贡品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

中国传统文化丰富多彩,但贡品文化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独特的文化。贡品文化不但包括了中国传统的茶文化、酒文化、饮食文化等,还包括了建筑、美术、工艺、医药等文化,其文化内涵还延伸到贡乐、贡舞,甚至涉及到朝贡礼仪文化,毫无疑问,贡品文化既有其独特性,也有其多样性。

首先,让我们一起研究一下贡品文化的独特性。

其一,贡品质量的上乘特点

贡品文化实际上是朝贡制度的产物,其文化博大精深,博古通今;其贡品生产和制作质量也是达到了每一个历史时期的登峰造极水准。贡品的独特性,说到底与贡品的用途有关,贡品是因朝廷需要而打造的,特供朝廷的贡物,也就必然会体现出朝廷的权力象征和精品垄断,贡品的独特性,也就达到了最高的要求。毫无疑问,贡品的独特性不仅是指涉及的区域范围、品种多样,更重要的是贡品所特有的至尊性,因为贡品是专供朝廷的,当然作假不得,而且必须是最上乘的精品。

历代“贡品”可以说就是当时某地的一批名、特、优,新产,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是能工巧匠的艺术特点。在中国封建时代,依照“岁岁来朝,年年进贡”的朝贡制度,各地的官吏士绅,为了讨好君王,竞相争宠,他们也就必然会“好中选优,优中选精”,生产、研制出一些全国独一无二的珍稀物品,作为朝贡物品。可以说,历代贡品全是货真价实,没有“伪劣商品”,否则,就要犯“欺君之罪”,不但“乌纱帽”保不住,弄得不好连脑袋也要“搬家”。这在客观上起到了钻研工艺、改进品种、出尽生产的作用,成了刺激地方经济或某一行业兴盛和发展的动因之一,产生了正值效应。也从另一方面验证了贡品特有的至尊性。

其二,贡品品种的珍稀特点

贡品的至尊性,不仅源自贡品品种质量好,还有就是数量少的珍贵性。由于产地的单一性,一个品种只产于某一个特定地区,因此有的贡品几乎是独一无二,价值连城,极其珍稀贵重。

其三,贡品对象的专属特点

中国贡品可算得上是包罗万象,并且都是有据可查、有史可考的。如扬州每次上贡的玉漆器和木雕等,就有目录“贡单”为据。承德的御膳也有每日的皇室“菜单子”可稽,这些资料在清宫档案中能查到。虽然中国古代“贡品”种类繁多,应有尽有,但贡品享用的对象却十分明确,属于皇家和朝廷特殊享用,几乎囊括了皇室王妃生老病死所需的一切物品。

接下来,让我们再一起研究一下贡品文化的多样性。

中国贡品具有多样性的特点,此特点还明显地体现在贡品文化的价值取向。通过深入调查和研究,我们认为,开发传承中国贡品文化的价值取向,主要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四个方面:

其一,政治方面:集权统治和朝贡体制、纳贡与回赐

最民族的也是最世界的。贡品文化代表了中国最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有利于树立中国形象,争取国际话语权,其最大的政治价值就是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海纳百川。

其二,经济方面:朝贡贸易和经济交流

贡品是历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商品中的精品,又是各区域的代表产品;当代国礼和精品,都承载了贡品的优秀品质特点。随着国强民富,帝物民享,可以拉动贡品文化产业的开发利用;随着“中国热”在世界的认同,贡品是走出国门与境外交流合作的最佳商品载体。

其三,文化方面:物质和非物质、民族、民俗、科技

贡品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涵盖了民族、民俗、民间文化,也体现了皇家宫廷文化,包括与西方文化的融合,其最大的文化价值既有物质的也有非物质的。

贡品的物质特性很明显,集中地体现了各民族当地的最具特色的产品,如贡茶、贡酒、贡药、贡膳、贡瓷、贡器、贡材等,基本上包括了日常生活用品、器具、饮食、药物、建材、服饰、武器、交通工具等八大类,现今仍传承开发利用的商品就多达3000多种。

但不能忽视的是贡品还包括非物质文化,如贡品制作工艺、歌舞演艺、书画艺术、皇家御膳、朝贡礼仪等。以饮食为例,我们打造一席特殊的皇家御膳,那么“唐宋元明清,从古吃到今”,我们所体验的不只是饮食,还包括各种饮食文化,如养生、保健、烹饪,以及佳肴来历,一品一故事。也包括与饮食有关的餐饮用具、用餐礼仪等。现与我们联系的贡品制作大师和非遗保护传承人就多达1000多人。

其四,社会方面:外交、礼仪、道德

贡品文化交流不仅能扩大各民族生活、生产、民风信息交流,而且能增进友情、礼仪等交往合作,其最大的社会价值就是提倡社会和谐与民族交流。

贡品文化的传承性和创新性     

中国贡品文化博大精深,贡品文化不仅涉及到中国朝贡制度、贡品贸易的形成与发展,而且贡品集中体现了中国历代产品中的精华,既有物质的也有非物质的;贡品互动的过程,也展示了民间与朝廷、国家及区域间的交流活动。深入研究和开发利用中国贡品文化,有利于弘扬和保护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有利于加强和促进各省市间的合作与交流,有利于集中全国历史文化资源,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的民间工艺、民俗风情特色。这是一项利国利民、功在千秋的重大文化工程。

为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集全国之力,开发、研究、利用和传承中国贡品文化及产品,经中国民协党组批准已正式成立了中国贡品文化研究中心。

文化部非遗司司长马文辉先生对贡品传承开发予以高度重视,并认为应该让贡品文化向非遗生产性成果转换。隶属于文化部直接领导的中国大众文化学会,其主要任务就是弘扬中国优秀成果传统文化和推进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部有关领导充分肯定了中国贡品文化的特殊意义,指出要深入研究贡品文化所包涵的传承性和创新性,将中国贡品文化的生产性成果进行转化,让帝物民享,适当时候要建立非遗文化生产性成果转化基地,将贡品和贡品文化研究、开发、利用和传承作为一项重要任务。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挖掘,人们对中国贡品的传承性和创新性,已经有了更多的认同,对贡品文化也有了新的认识。

其一:中国贡品文化的传承性

中国朝贡制度带来的贡品文化,集中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也促进了民族间的和谐交流和国际贸易的发展,“丝绸之路”和“郑和下西洋”都反映了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特点。我们现熟悉的狮子、麒麟,其实都是来自海外的贡物。中国贡品文化博大精深,贡品不仅是物质的,中国贡品也包涵着非物质的文化,如贡乐贡舞演艺、贡品制作工艺、琴棋书画文化、宫廷朝贡礼仪、皇家御膳养生等。

在中国大众文化学会和中国贡品文化研究中心的大力推动下,中国贡品文化研究已受到了各方关注,也得到了各地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目前积极参与有关贡品文化研究课题的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和中国贡品制作大师就多达1000多人。

河南是中原文化的发祥地,也是九州之中州,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原贡品文化灿烂辉煌,也是中国贡品精华最集中的地区。为此,中国大众文化学会和中国贡品文化研究中心在当地政府有关部门的积极支持下,在河南设立了中国贡品文化研究基地,对中原贡品进行了全方面的调研和排查工作。2010年3月,河南省首批“中原贡品”普查申报工作启动。2011年底完成普查申报认定工作,而后进入成果编纂出版和数据库建设。2012年8月26日,河南省新密市“中原贡品”命名授牌仪式隆重举行,河南省首批“中原贡品”保护名录有41项。第二批“中原贡品”普查申报工作,也于2013年6月底完成了申报认定。

在中国第七个“文化遗产日”即将到来之际,吉林省贡品文化保护传承基地于2013年5月29日在长春市成立。这一基地将通过挖掘、整理、保护和利用贡品文化,推进当地非遗文化保护及长白山文化的“活化”“物化”。

东北是中国贡品比较发达的地区。周秦时期,生活在长白山区的肃慎人就向中原王朝进贡“楛矢石砮”,即一种植物做的箭杆和石头做的箭头。唐代,东北靺鞨人所供方物主要有貂皮、虎皮、马匹等。明代东北土著的贡品主要是“海东青”(一种极品猎鹰)、马匹和方物。

贡品文化达到高峰是在清代,当时在江南设有江宁、苏州、杭州三大织造为宫廷贡品基地,而在东北则设立了打牲乌拉总管衙门。吉林省还计划开设专门的贡品文化博物馆,并编纂《吉林贡品文化丛书》。这套丛书计划三年完成,目前有10册的内容已基本完成,将从贡品传奇、动物、植物、工艺、人参、松花石砚等角度,全面展示吉林省贡品文化发展,介绍近800种吉林省贡品,讲述1000多个在贡品背后人与自然的故事。

毫无疑问,中国贡品文化具有特殊的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开发传承中国贡品文化还具有非常特殊的社会意义、经济意义和文化意义。

其二:中国贡品文化的创新性

贡品,是封建社会专制集权的一种产物,对于贡品的使用权大多都是封建君主一人,以自由、公平的原则来看,这显然与社会潮流是相悖的。而当今社会上许多商家利用贡品文化来包裹自己的商品,这使得许多消费者对具有贡品特性的商品,购买兴趣大大增加。那么在如今我国本土奢侈品品牌与国外奢侈品品牌竞争处于下风的时候,我们该不该保护商家打出这种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优势牌呢?

贡品进奉是中国封建时期独特的社会现象之一。贡品多为全国各地或品质优秀,或稀缺珍罕,或享有盛誉,或寓意吉祥的极品和精华。在历史演进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贡品文化,包括制度、礼仪、生产技艺、传承方式、民间传说故事等。这些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互融合的产物,具有特殊的价值。

近些年来,无论社会还是个人都越来越重视中国的传统文化,从电视到网络,都在宣传和讨论中国的传统文化对如今社会的重要性。然而在传统文化中包含这比较特殊的一种文化那就是贡品文化。贡品文化的产生是与中国的传统历史是分不开的,由于中国上千年的君主专制,让中国富庶的大地上产生的稀有物品都只能提供给国家最高统治者一人使用。而随着贡品数量与种类的增加,再加上封建君主统治的时间又足够长,这使得这种带有贡品性质的稀缺物品逐渐形成了一种文化,也就是中国贡品文化。

中国历代贡品,非常集中地反映出那个时代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状况,又一定程度地透视着历史上的中外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当贡品在当今社会几乎被作为商品研究的时候,我们不能忽视贡品文化的作用。中国贡品文化不仅具有传承性,更重要的是还必须具有创新性。

在中国文联支持下,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与我们共同组建了全国唯一的中国贡品文化研究中心,承担了中国贡品的研究、收集、整理、保存、推介、认定和开发、利用等工作,确保了中国贡品文化传承开发的权威性。全国各省市都非常支持对贡品的开发利用,共同提出了 “资源来自全国,市场面向世界”的目标,保护与发扬贡品文化,并推进中国贡品文化产业的发展,以贡品和贡品文化为载体,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文化交流,传承中国民间的优秀工艺制作和产品更新升级,以此推动各地的合作,让中国贡品和贡品文化走向世界。

贡品文化是集物质和非物质文化于一体的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文化部为了推动非遗生产性项目的保护,开展了示范基地建设,已命名41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组织专家完成了相关扶持政策课题研究,目前拟出台对非遗生产性项目保护的指导性意见,旨在加大对此类非遗的保护力度。

录属文化部领导的中国大众文化学会,根据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推进中国文化产业业发展”的学会宗旨,已将开发贡品文化产业,为全国各省市提供一个合作开发平台,列入了学会的要务工作内容。

中国大众文化学会主张:开发贡品文化产业,应该以企业为主体,企业将基于风险自担、损益自负的原则,发挥民间市场主体的活力与竞争力,以克服政府投资的不足。开发中国贡品就是为全国各省市提供一个合作开发平台,通过旅游休闲、产品展示、工艺制作、乐舞会演、民俗节庆、交易拍卖、学术交流、人才培养等多种形式,构建研发、生产、营销与交易一体化的贡品文化产业链。

中国大众文化学会还认为:开发中国贡品符合建立“文化强国”的国策,可以打造“国家文化符号”,如通过举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成果(贡品文化)博览会”,可以集全国之力,进行交流;举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成果(贡品文化)专家论坛”,可以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由中国大众文化学会组织专家们编撰的《中国贡品文化》一书正式出版了,这虽然只是一部提供研究中国贡品文化的参考书,但可以说在中国朝贡史研究中迈出了可喜的一步。祝愿有更多的专家学者们关注贡品文化研究,也希望得到有关政府部门更多的支持,我相信中国贡品文化研究是一项有意义的工作。(本文作者阮菊明:中国大众文化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贡品文化研究中心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校董、上海师范大学兼职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