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8-02 非遗研究
盘古女娲创世说
——中华非遗原点遗址探析
发布时间:2015年08月02日

在我国古老的神话传说中,有两个最显赫、最伟大的人物,就是盘古与女娲。他们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共同创造了最伟大的业绩,就是开创了世界,孕育了人类,开启了文明。同时,也给我们后人留下了最美好的故事:开天辟地,化育万物,造化人类。这些故事家喻户晓,广为流传,载入了中华民族的史册。

但是,越是美好的事情,往往越会给我们留下诸多遗憾。长期以来,盘古女娲创世的传说,在传承过程中却出现了不应有的偏移,导致人们认识上的误区,从而造成了两位创世的主人人为地被分离、被错位、被孤立,使中华创世神话长期被神话学界认定为是不完整的。正如茅盾在《神话研究》中指出的,中国的创世神话是分散的、孤立的,没有形成完整的创世神话。

众所周知,神话就是民族的梦,创世神话不仅是我们民族童年时期的梦,也是我们的先人用神话的形式去讲述他们的故事,表达他们的心声,畅想他们的未来,探索未知的问题,回答人们的追问。所以,这个不完整性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遗憾,也带给我们对中华民族原点文化深深的思考。

我们的创世神话真的不完整吗?问题究竟出在哪儿呢?带着这个问题,我想让大家先了解一个地方,这个地方就是中原腹地的西华。当你听完我讲述的故事,真正了解了这里的文化遗存、文化现象之后,你一定会有新的认识,得出新的结论。

关于盘古女娲的文化遗存

西华,是河南省周口市的一个县,地处中原腹地,有古老而神秘的历史、厚重的文化,用三句话概括就是:黄土下埋藏着中华文明的瑰宝,传说中讲述着中华创世的传奇故事,民众间积淀着对盘古女娲崇拜与信仰的深厚情结。

这是一个非常独特的文化现象。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生长着盘古女娲共同创世的文化之树,而且历经沧桑而不移,历经劫难而不衰。

关于西华县地域内,黄土下的创世文化遗存:西华曾是黄泛区的重灾区,属黄河冲积平原,很多文化遗迹都被深埋在数米深的黄土之下。这片黄土既给我们带来了历史的遗憾,同时也保护了这里大量的文化遗存。这里深埋着古遗址92处,其中古城址12处,古陵及古墓葬群16处。特别是盘古与女娲创世文化遗迹的进一步发现与考证,使西华长期流传于民间的盘古女娲共同创世的故事,得到了可信性验证。

在西华县域内,现在留存下来的,既有盘古寨,又有女娲城;既有盘古墓,又有女娲陵;既有出土的盘古寨砖匾,又有关于女娲的碑文。与之相关的女娲宫、龙泉寺、墓岗寺、盘古井等文化遗迹,就像一个远古时期的天然“沙盘”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原点遗址群。

盘古寨遗址位于西华县东夏亭镇木岗寺村东,方圆约1平方公里,过去寨内有村民居住,后因洪水泛滥,村民西迁至现址。该村村民赵克勇上世纪90年代挖出古砖三块,上有“盤古寨”三字,据专家考证为古代盘古寨寨门匾额。该村村民还挖得石斧一柄,据文物部门考证为新石器时代石斧。

木岗寺村西有盘古墓一处。当地人传说,盘古墓又叫“五里岗墓”,南北长2500多米,东西宽500多米。墓旁有“盘古井”,历年洪水、暴雨未曾灌满。

村内还有墓岗寺遗址一处,今日木岗寺村也因此得名,“文革”期间为避讳改“墓”为“木”。宋朝开国帝王赵匡胤之妹赵三秀曾多次前往祭拜并赠送焚金炉一座,该炉炉顶现存于村民家中。

女娲城遗址位于西华县聂堆镇思都岗村。考古发现“该城址呈正方形,分内外两层,外郭城墙长4000多米,内城墙长1400多米……”为东周城址,属龙山文化遗址,出土有大量釜、罐、鬲、瓮、瓦等春秋时期遗物。城墙下压着商周甚至8000年以前的古文化遗址。思都岗村一村民在村外挖得一块古砖,呈正方形,长宽约一尺,厚约二寸,上刻正楷“娲字。经文物部门考证,为明代女娲城城门匾额,现由周口市文物部门收藏。

女娲城遗址附近还有女娲陵,古时有载“望之如山”,后经多次洪水淤积,现仅存女娲陵顶,高6米多,直径20多米,占地300多平方米。

女娲陵东有龙泉寺,该寺始建于汉代,明宣德至万历初年重修。寺内有石碑两通,刻有“西华治北十五里许,有城遗址,半就湮没,相传为女娲氏之故墟也”字样。

在一个县地域内,既有盘古寨又有女娲城,既有盘古墓又有女娲陵,有城有寨、有陵有寺,并且城寨相邻、陵墓相望、庙会相近,东西相距仅几公里,可以说在全国绝无仅有,独此一处。

关于盘古女娲共同创世的传奇故事

这里,不仅地下埋藏着大量文化遗存,民间还流传着许多盘古女娲共同创世的故事。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是,天地未开之时,宇宙像一个大鸡蛋,同时孕育了盘古与女娲。女娲又称盘姑,与盘古是兄妹关系。一万八千年后,盘古醒来,首开天与地。因天地

要合拢,盘古又支撑天地并与天地共同成长。又一万八千年后,盘古双眼化日月,身体化山川田土,并将女娲保护于昆山之上的仙洞中。

之后的故事就以女娲为主体了。讲述了女娲补天、化育万物、抟土造人,和滚石成婚、传授法术、教化儿女、治水除妖等创世、救世、治世的故事。

在《开天辟地》的故事中,开篇就说“很久很久以前,没有天,也没有地,宇宙就像一个大鸡蛋,阴阳不分,一片混沌。盘古和女娲就睡在里边。一睡就睡了一万八千多年……”。在《救生灵》里边讲道:“盘古开了天,辟了地,自己却变成了一座大山。山上有一个洞,很大很大,能住好多人。女娲就住在这洞里。女娲很爱这座山,爱这山上的一切。因为这山就是自己的哥哥化成的……”在《女娲补天》中,女娲知道哥哥盘古化作了天地和山川,但也留下了“天缺地残”的遗憾,为了完成哥哥的未竟事业,她炼石补天。而在补天的过程中,她时时怀念盘古,得到盘古的帮助,使她完成了补天的使命。

这些故事非常完整,非常优美,而且具有教化意义,充满了正能量,给人以力量。特别是女娲的故事更具体、更细腻、更优美,充满了生活意味和人文关怀,让我们感受到一种人间亲情和伟大的母爱。

在传承过程中,还有一种非常奇特的文化现象,就是一代又一代流传下来的经歌。这些经歌所传唱的内容与故事传说大致相同。但是传承方式更显神秘,传女不传男,因其丰富的内涵和神秘的传承方式,被有关专家称为创世文化的“活化石”。这些经歌有长有短,内容丰富,不仅具有经的内涵,诗的意境,还具有歌的韵律,吟唱起来津津有味,朗朗上口。

如,《西华县志》中收集到的经歌《补天经》开篇就是“盘姑是女娲,女娲是盘姑;手托金山上金山,上了金山来补天……”。《开天歌》“自从那混沌时没有世界,天地人好比那一个鸡蛋;经过了一万万八千余年,宇宙间分阴阳产出灵仙;盘古爷盘姑娘一起沉睡,到醒来才知道没有地天……”经歌《赶罢东陵赶西陵》中唱道“盘古寨,女娲城,还有东西两皇陵;东皇陵里埋盘古,地皇女娲葬西陵……”现在我们正在挖掘和整理这些经歌,不久后将和大家见面。

关于民间对盘古女娲的崇拜与信仰

当地民间对盘古和女娲这两位大神的信仰非常虔诚,信仰的方式也非常独特,保留着很多颇有原始色彩的祭祀活动和祭祀礼仪。比如唱经歌、担经挑、对功、守功、添坟、焚香、跪拜等。

千百年来,这个地方虽然历经战火、洪水等灾害,但人们对盘古女娲那份虔诚的信仰始终没有改变。洪灾来了,为了逃荒,人们暂时离开了自己的家园,洪水、黄沙掩埋了这个地方,但洪水退去以后,人们还会回到盘古女娲身边,首先想到的就是去找盘古的墓,去找女娲的陵。重添坟头,重建庙院,重新祭祀,重续香火。

西华的这种传统的文化现象历经磨难,传承至今,生生不息。特别是历史上祭祀盘古女娲的庙会活动,盛况空前。经歌《赶罢东陵赶西陵》中对此有详细的描述:“盘古寨,女娲城/还有东西两皇陵/东皇陵里埋盘古/还葬地皇(女娲)在西陵/东西两边起大会/人们赶会起五更/两个大神都想敬/赶罢东陵赶西陵……两台大戏对着唱/唱出正月还不停……香灰填了几大坑”。这则经歌不仅生动描述了当地群众“逛陵”的盛况,而且充分反映了盘古、女娲文化的源远流长,经久不息。

唱经歌在表演中还有一种奇特现象,演唱者进入“入灵”状态,不自觉地讲、唱、哭、表。每唱到盘古、女娲困苦处,唱者悲声大放,观者嚎啕大哭,歌声如潮水般在庙会上空此起彼伏。这一曲曲来自远古的悲歌,让人们仿佛穿越到了洪荒时期,无比真切地感受到了远古时期人们对生命、生存和美好生活的渴望和追求。

除庙会之外,还有唱经会的形式,家庭祭祀的形式,特别是对女娲的祭祀,更有着一种对母性的崇拜。信女们围坐在女娲像边,像女儿对母亲那样,有什么心事就向她倾诉,有什么好事就向她报喜,有什么难事就求她帮助,非常虔诚、坦诚和忠诚。她们表达出的这种情感,这种执着,这份虔诚,是远古时期母系崇拜特征的延续。

关于盘古女娲创世说的文化思考

近年来,西华县委、县政府非常重视文化事业的发展,启动了“文化建设年”活动,成立了盘古女娲文化研究会,加强了对盘古女娲创世文化的挖掘与推介,把建设创世文化产业园纳入了重点工程规划。随着对盘古女娲创世说的不断了解、不断深入,我们加大了文化研究和推介工作的力度。主要从三个方面对盘古女娲创世说进行了探析。

首先,是对盘古女娲创世说完整性的探析。要说清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楚一个概念,就是什么是创世?具体包括哪些内容?实际上所谓创世,主要包括创造人类本身及万物生存环境。具体说来,就是人和空间、时间、世上万物。根据西华流传的神话传说,盘古开天辟地、女娲炼石补天,为人类提供了空间。盘古双目化日月,开启了阴阳,让人们有了时间的概念。盘古身体化为山川大地,女娲造化万物,为人类提供了生存环境。女娲抟土造人,使世界有了灵性,有了主体,构成了完整的创世体系。

西华流传的故事和经歌与我们早期的文献记载也是一致的。在早期的文献记载中,确立女娲创世地位的有三个核心故事:补天、化育万物和造人。

在《列子·汤问》中较早地讲述了女娲补天的故事:“天地亦物也。物有不足,故昔者女娲氏炼五色石以补其阙,断鳌之足以立四极。其后共工氏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在晋朝张华《博物志》里面也是这样记载的:“天地初不足,故女娲氏练(炼)五色石以补其阙,断鳌足以立四极。其后共工氏与颛顼争帝……。”这说明关于女娲补天的早期记载是一致的,女娲补天与盘古开天处于同一时空,女娲所补之天为盘古开天之后的“残缺天”。女娲化育万物和造化人类的故事也发生在远古未有万物及人类之前,如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非常明确地指出:“娲,古之神圣女化万物者也。”《风俗通》中说:“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

西华流传的故事和早期的历史文献记载都非常明确地确立了女娲是创世神的地位,而且是和盘古共同完成了开创世界、创造人类的伟大业绩,不仅完整而且非常完美。

那么,这样一个非常完整、完美的故事,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中华创世神话的不完整呢?我们在研究中发现,这不是创世神话本身的问题,而是在故事传承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是人为因素造成的问题。在唐朝司马贞写的《补史记·三皇本纪》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问题之所在。《补史记·三皇本纪》是这样记载的:“共工氏……与祝融战,不胜而怒。乃头触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维缺。女娲乃炼五色石以补天……”这则神话从时间上把女娲由天地之初拉到了共工氏之后,从地位上由创世神降为救世神,其实质是否定了女娲创世神的地位。

所以,盘古与女娲在神话中的相互孤立与时间上的错位,完全是在传承中造成的。是错误的传承造成了时间的错位,而时间的错位又造成了中华创世神话的欠缺性和不完整性。这也是西华流传的盘古女娲创世说,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宝贵之处、特别之处、关键之处。它毋庸置疑地说明,中华民族不仅有完整的创世神话,而且还有独具民族特色的创世神话,是世界创世文化史上的一个奇迹,是一支盛开的民族之花,是我们的骄傲、我们的自豪,是我们的民族之根、中华之魂、文化之源、梦想之端。

其次,是对盘古女娲创世说原点性的探析。我们所探讨的原点文化是神话学意义上的原点文化,是盘古女娲创世说本身所揭示的生命起源、文化起源和民族起源问题。神话讲述的是人类童年时期的故事,也是我们先人们的梦想,我们对神话的研究和尊重,也是对先人的劳动和智慧的尊重。通过创世神话这个载体,我们能够穿越时空,与先人之间建立沟通的桥梁,感受他们的心灵,欣赏他们的智慧,崇拜他们的业绩,分享他们的梦想。

盘古女娲创世说给了我们很多隐喻和暗示,让我们找到了打开心锁的钥匙,回答了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的重大课题,让我们的心灵有了一个名正言顺的、美好的归宿。我们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的隐喻:生命起源密码、文化起源密码、民族起源密码。

第一,生命起源密码。就是中华民族从哪里来的问题。女娲抟土造人,女娲是我们的始母,这是大家公认的。那么,始母找到了,始祖是谁呢?长期以来,说法不一,实质上在神话故事里面已经告诉我们了,这里面隐含着一个密码,几千年来一直没有被揭开。

首先,就神话说神话,我们来推断一下,大家知道人是女娲造的。那么,女娲用什么造的人呢?泥土和水。再往前想一下,泥土和水从哪里来的呢?盘古化的,这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在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故事里讲得非常清楚,盘古死后,“肌肉化田土,血液化江河”,显而易见,这个泥土和水就是盘古的肌肉和血液,就是盘古的“骨血”。其实,就是用联系的观点,把女娲造人的神话与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联系在一起,生命

起源问题的答案就非常清楚了,人类来自于盘古的骨血和女娲的创造。盘古与女娲就是我们真正的始祖与始母,我们就是盘古和女娲的后代子孙。

我们的这个发现至关重要,它顺理成章地让我们找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根,共同的始祖。中华民族所有儿女,包括五十六个民族,同出一脉,都是一家人,都拥有共同的始祖、始母,就是盘古和女娲。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是兄弟姐妹间的亲情关系,是“一家人”的关系。这有利于增强我们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有利于提升中华民族的亲和力、凝聚力。

第二,文化起源密码。人文始祖到底是谁?文化起源到底在哪?盘古女娲创世神话同样给了我们答案。中华传统文化的开启始于阴阳,后来的五行、八卦、易经等,都是从阴阳开始的。西方文化讲究对立与统一,我们讲究阴阳互补和对称平衡。那么,阴阳是谁开启的呢?很显然是创世神开启的。盘古开天辟地,首分阴阳,天为阳地为阴。眼化日月,日为阳月为阴。女娲造人,男为阳女为阴。这是最早的阴阳形态。盘古女娲创世神话中还隐含阴阳互补、阴阳转换、阴阳平衡等理念。如,盘古死后身躯化为山川大地,意味着以阳补阴,女娲炼石补天则为以阴补阳。这就得出一个结论:盘古女娲开启了阴阳,阴阳开启了文明,所以文化的源头也源于创世。

第三,民族起源密码。破解了前两个密码,民族起源问题自然就有了答案。有了人,有了文化,自然就会有民族。正如女娲经歌里面所唱的那样,“到后来人口多分开来住,儿随娘去各地山边水边;就这样人世间有了部族,有部族还得有老娘来管……”这首经歌以浅显易懂的形式,非常生动地描述了氏族、民族和社会的起源。人多了就要住开,住开了就分散,分散了就会产生不同的族群,但是所有的族群都是从我们中华这个大家庭分出去的,都是盘古女娲的子孙。盘古和女娲的社会形象实际上就是母系氏族社会男人和女人们的形象,这就意味着我们民族的起源同样也来源于创世文化。

这三个密码的破解,给我们的启示就是我们有了共同的根,有了共同的文化源头,有了共同的精神基因。我们是一家人,中华民族所有儿女都是这个大家庭里的一分子。这一点,是盘古女娲创世说的最大价值所在。

西华的地理位置、地域名称和民间神话传说,都指向了中华原点文化。从地理位置看,西华位于中州之中、中原之中、中华之中,这个“中”指向了中华原点文化。从地域名称看,西华,古称华邑,是古中华故国。据《陈州府志》记载“华邑,箕子之旧封也”。这个“华”又指向了中华原点文化。从民间崇拜和祭祀的主要对象——盘古、女娲及其共同创世的传说看,这个地方是神话学意义上的生命起源地、文化起源地、民族起源地,所有这些都指向了中华原点文化。

机缘巧合的是,在中原腹地,除了盘古女娲始祖始母外,还有在民间广泛流传的,为中华民族作出巨大贡献的传说人物伏羲、神农、轩辕、嫘祖等,如同高高耸立在中原这块神奇土地上空的一个璀璨的星座,受到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的敬仰和崇拜。

其三,是对盘古女娲创世说精神与文化价值的探析。盘古女娲创世神话有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那些美丽的故事和诵唱的经歌,我们看到了盘古、女娲身上所体现的积厚自强、开拓创新、敢于担当、无私奉献、追求完美、大爱包容的伟大品格,看到了华夏民族的精神基因,看到了我们今天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之一脉相承,使我们找到了华夏民族的共同之根和精神家园。盘古女娲一万八千年的孕育与奉献,以及他们整个创世的漫长而艰难的过程,就是积厚自强、开拓创新、勇于担当、无私奉献、追求完美、大爱包容的过程。梳理和挖掘这一创世神话体系中的民族精神,对探索中华民族思维模式和价值取向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盘古女娲在混沌中孕育了一万八千年,醒来后一斧开天,这不是积厚自强吗?盘古开天辟地,女娲抟土造人,这不是开拓创新吗?天地都是他们开的,人都是他们造的,万物是他们化育的,还有谁比他们更富有开创精神呢?天地开辟之后,为了让天地不再合拢,盘古头顶天脚踏地支撑了一万八千年,这不就是勇于担当吗?盘古死后化山川化江河化日月,女娲化育万物,他们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后人,还有谁比他们更无私呢?还有谁比他们奉献更大呢?盘古开天后仍有残缺,女娲炼石补天,这不就是追求完美吗?不论人们如何对待女娲,女娲都以慈母之心帮助子民、教化子民、恩惠子民,这不就是大爱包容吗?

那么,盘古女娲既然具有如此巨大的功绩、如此伟大的精神品格,为什么长期以来却被淡化和边缘化呢?为什么在历朝历代的祭祀中他们反而遭到冷落,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呢?我们认为,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

第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封建社会是帝王崇拜的社会。帝王崇拜的主要特征就是皇权崇拜、皇权至上,决不允许任何人、任何社会组织超越皇权。所以,历代帝王是“统治者”的形象,而盘古女娲是中华民族始祖始母的文化形象、精神形象,是劳动者的形象、人民的形象。一句话,是“创造者”的形象。盘古女娲创世的过程是漫长而艰辛的,其功绩是无与伦比的。对盘古女娲的歌颂实质上是对劳动的歌颂,体现了劳动的伟大,劳动的神圣,是劳动创造了世界,人民创造了历史。因此,在尚义、尚德的原始社会,盘古、女娲因为贡献巨大,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然而,进入奴隶社会之后,随着阶级的出现,盘古和女娲爱民恤民救民、勇于牺牲奉献的精神,与统治阶级的政治理念和价值理念产生了激烈冲突,盘古在诸神中的地位也开始发生变化。尤其在封建社会,统治者实行“家天下”制度,视天下为己有。于是,他们就按照封建统治者的需要,让臣民绝对忠于自己,服从自己,这就必然压抑和淡化盘古女娲,盘古女娲在我国神话中的地位日渐衰落。

第二,在男权主导的数千年封建社会中,帝王们不希望女娲的地位提升,更不愿意看到女人当权执政。“女子无才便是德。”“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受夫权观念、男权政治的影响,女娲在我国神话中由人类始母变成了后世神的妹妹或妻子,由第一创世女神变成了后来的救世女神,由始母神变成了从属神。这实质上也是女性社会地位在不同时期的变化和被边缘化,女性自然地处于从属地位,女性的社会地位日渐低下。

第三,社会上对远古神话的片面性认识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盘古女娲的地位,认为神话人物是口口相传的,可信度低。其实,神话是一个民族童年时期的故事,是人类早期的一种文化形式,是一个民族口口相传的历史。我们对神话的尊重,对盘古女娲的始祖始母地位的尊重,就是对远古文化的尊重,就是对中华民族老祖宗的尊重。可喜的是,尽管数千年的封建统治者们有意淡化和贬低盘古和女娲,淡化和贬低他们的丰功伟绩和奉献精神,甚至推行愚民政策,搞“帝王崇拜”,把所有功绩都归于帝王一身,但人民群众并没有忘记盘古和女娲,没有忘记为天下众生做贡献、谋福祉的人。尤其可贵的是,在民间,在社会最底层,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盘古开天、女娲补天和造人的神话一直流传至今,他们的伟大功绩一直被人们世代传颂。今天我们重新审视盘古开天和女娲补天、造人的文化内涵,就是要尊重人民的意愿,尊重人民的选择,尊重人民的智慧、力量和创造。

尤其在当前,发掘与弘扬以创新、担当、奉献、包容为精髓的创世文化精神,促进神话复归和民族寻根,有利于激发先进文化建设的正能量,有利于滋养人们的心灵、陶冶人们的情操,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可以说,盘古、女娲的神话是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源头,而开拓创新、敢于担当、无私奉献、大爱包容的精神正是中华创世文化的核心与精髓。盘古女娲创世神话,蕴含着民族、艺术、宗教、风俗习惯以及整个民族精神价值体系的起源,积淀着民族精神的基因。这种精神,不仅具有一般核心价值观所涵盖的普遍性、民族性、崇高性的特点,而且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相一致的,是互为支撑的。

盘古女娲为中华后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让我们有了精神的力量和人生的方向,让我们知道了人生最需要的是什么,最有价值的是什么,让我们有了正确的人生取向、价值取向。这些精神基因就像血液一样,已经流淌在了我们中华民族的身体里,流淌在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身上。这种精神基因及其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必然形成一脉多族、一源多支的文化形态,这种文化形态决定了中华民族是独具中华特色的民族,中华文化是独具中华魅力的文化。同时,也必然引领我们,在今天的商品经济大潮中,牢牢守住我们的精神之根、文化之根,不断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并以此来告慰盘古女娲这两位大神的在天之灵。

                                                  (文:耿宝山)


耿宝山简介   
    耿宝山,男,1957 年2 月生,河南淮阳人。他曾任农村党支部书记、乡党委书记和周口市(当时为县级市)委宣传部长,川汇区委纪委副书记、书记,项城市委副书记。现任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研究员,西华县盘古女娲文化研究会会长,西华县人大常委会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盘古女娲创世文化与中华原点文化,提出了盘古女娲共同创世说。
    耿宝山长期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尤其在盘古女娲创世神话和中华原点文化方面做了深入调查、考证,收集整理了大量关于盘古女娲的故事、经歌,对中华创世神话的完整性、原点性、传承性及其精神价值、文化价值、学术价值等,作了系统的、富有成效的研究,其研究成果受到社会有关方面肯定和关注,对于神话学意义上的生命起源、文化起源、民族起源等核心问题提出了独到见解。
    今年5 月应邀参加第十一届文博会“非遗”大会高峰论坛,并作了题为《盘古女娲创世说——中华非遗原点遗址探析》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