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1-09 非遗研究
吉林民间艺术是宏大的立体资源
发布时间:2015年01月09日

民间艺术,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生命的各个阶段,都有民间艺术在伴随,生下来时穿的兜兜,睡觉的悠车子,枕头顶,结婚时的盖头,甚至人离去时的“扎彩”,一切的一切,都是民间艺术的范畴。人在生活中,可能不太精通经典,可能没有上过正规科班院校,但是没有一个人不是经过浩瀚的民族民间文化的熏陶和洗礼而长大,在这一点上,我们要深深地感恩民族民间艺术对我们的养育和哺育,同时也让人感受到吉林民族民间艺术的厚重与博大。生养我们的吉林大地正是一块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热土、厚土,在这块土地上,我们的民族民间文化和民间艺术呈现出这样几方面特征:一是它有久远悠长的历史性;二是它有清晰的艺术生命的传递性和传承性;三是它与现代生活与社会的活态的并存性;四是它鲜明而独特的地域性,这便使我们的民间文化艺术成为吉林本土文化不可或缺的文化内容和生活内容。

民族民间文化与民间艺术的生成与发展首先是民间文艺与民间艺术创造者对生活与自然的认知和对生活的态度,据在东北三江平原考古挖掘认证,远在7200年前,北方乌苏里江流域的兴凯湖地区就出土了古肃慎新开流人在墓葬中雕刻制作的“鹰首”和“神鱼图”,这正如鲁迅先生在《门外文谈》中说的那样:“画在西班牙的亚勒泰米拉洞里的野牛,是有名的原始人的遗迹,许多艺术史家说,这正是‘为艺术的艺术’,他画一只牛,是有缘故的,为的是关于野牛,或者是猎取野牛,禁咒野牛的事。”由此可以推想,新开流人已经以艺术来对生活和自然进行描述,除此之外还有人首像、美丽的陶器,上面的鱼鳞纹,水波纹,网纹和网络纹,并有抽象的鱼型,这都可以堪称为东北早期的民间美术、民间艺术作品的代表作。远古时期,在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鸭绿江、图们江、嫩江、牡丹江等流域考古挖掘,都出土过渔猎和农耕文化的艺术品、陶器物。如远在一万一千年前查干湖青山头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渔猎工具,无论从造型还是器具上的图案,都有丰富和鲜明的艺术色彩和形状,而长白山古肃慎向中原贡送的“柘石矢砮”更说明了那时在北方民间,已经对石雕、木雕、木刻有了非常细致的想像和制作,其中“箭头”的质地如“黑耀石”更是远比西方的“宝石”加工技术要早上千年。时至今日,人们已普遍认知东北的长白山和各条江河流域是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发祥地,是北方民族民间文化的源头,并且经过碳14测定,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东北民间艺术经过不同的方式同中原发生了联系,而且得到了认同。然而,在生活中,其实以考古认知民间艺术有久远的历史只是方法之一,在生活和产生过程中人们发现和使用民间艺术来表现生活,述说信仰,展示精神时的艺术手法和作品会比考古更早、更古远,这是一种唯物主义的历史史观。因为,民间艺术既然是人类认知生活和表述精神及生活的态度,这就会使民间艺术深深地融入人们的生活习俗和传统之中,而这种传统会又在生活和历史中一代代融入和表现在人们的生活中,传承在人的生存精神和生存形态里。

民间艺术,其实是一种传承性的生活文化。作为文化传统的艺术部分,民间艺术会在人们生活的岁时节令、人生礼仪、民间信仰、精神崇拜、祖先祭祀、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得以广泛应用,而传承传统的行为则会是一种族人和群体的自觉,这是民间艺术传承的重要特征,也是一种规律,因为民间艺术具有深厚的生活文化背景和坚实的社会基础。就有如东北远在7200年前出土的古肃慎“鹰首”而言,那“鹰首”造型艺术独特而鲜明,似一只“海东青”扬首腾飞,伸向远方,又似一只“白海雕”展翅高飞,腾空而去,这其实又表现了人类的一种精神向往。这正如东北著名民俗学家宋德胤先生认为,第一个萨满是鹰的化身,而富育光先生也认为,鹰代表了古代北方民族“对生命和精神的向往”,它既是生命神,又因为鹰最终“升向天空,消失在阳光里”(《萨满女神》)所以人们要以理想去表述它。世间艺术所表现的文化史观就是在今天依然清晰地传承在东北民间艺术中,这就如我省一大批民间艺术家为什么不断通过剪纸、根雕、木雕、木刻、草编、柳编、皮艺、石雕、石刻、微雕等作品,在“鹰”题材的表述上,依然具有鲜活的魅力,这是因为吉林古民间艺术、美术所表现的传统题材与生活的关系,其中如关云德的“鹰文化”系列剪纸以独特的艺术手法,古朴的创作技术,原汁原味的生活记忆,生动地传承了这种远古的艺术关系,延续了吉林民间美术,民间艺术的根脉。

表现族人和吉林民间生活的民间艺术之所以以清晰的传承性顽强地延续至今,是因为民间艺术具有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坚实的生活基础。这类艺术题材之所以会以各种艺术、体裁、手法、技艺表述出来,其主要原因是民间艺术饱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生活情感,保留有民族生存的丰富信息,凝聚着永恒的民族精神和地域特色,如刘玉斌的山核桃贴。他是吉林东部长白山森林文化与人文文化的产物。吉林一大批民间艺术家都是以传承的特点,把民间文化延续下来的。如李宝凤剪纸、李才存小李飞刀剪纸、陈国璋剪纸、陈维珍剪纸、王岩剪纸、张杰苞米窝撕纸、刘祖林长白石刻、关云德九台皮鼓蒙制、赵明则驯养海东青工具、王挺起剪纸、韩东华老韩头豆腐串工具、孟晓东孟氏整骨技艺、郑树林郑发菜刀、杨福成、杨福桂杨麻子大饼工具技艺、李树春长春纸塑工艺、李宏达长春葫芦雕刻、卢伟关东木车、由守义易拉罐工艺、侯俊英吉林河灯、贾凤友、焦提勇柳编、吴国萍苇编、冯颖苇编、项虔柳编、徐宏燕剪纸、张春颖剪纸、李侠剪纸、李俊敏东丰农民画、李景奎鞋塑、高晓虎微刻、沈明坤微雕、陈桂芳微雕、韩秀梅泥塑、马燕英微剪、刘佩珩白城木版年画、高乃峰根须画、姜淑艳布贴画、董丽玮民间刺绣、高绍盛浪木雕刻、孙玉海奇木雕刻、郝荣田浪木雕刻、张培忠浪木雕刻、蔡景珍剪纸、赵波民间风筝、林宝君刀画、刘学仁高粱杆哨、倪友芝满族剪纸、张玉民奇石艺术、王福胜民间食艺、刘志民、刘丹、王卫东松花石刻、钟东升泥人、杨小飞、于英剪纸、贾春红勾绣、崔方祥艺雕、董丛仁草编、张铁梅葫芦画、李光面塑、王素萍布艺、刘祖林松花砚、马洪祥泥塑、李怀珠烟袋制作艺术、古尘仿古雕刻、紫兰木艺、相学东、沙德金、李艺发剪纸、岳海玲、安郁民、宋文采、魏前程、冯宇平、江汉力枕头顶幔帐画、孙成田闯关东大车技艺、关志伟、杨少华、张恕贵皮艺、李松柏、张世林松花石雕刻、高平民间手艺、李向荣闯关东年画、高静闯关东年画、丛永莉剪纸、李锐士剪纸、李国祥石雕等等,都充分地体现了吉林民间工艺和艺术的传承性。传承性说明,传统文化是不易改变的。而且,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有自己的规律所循。

民间艺术、民间工艺和民间美术艺术的生存发展和表述空间其实首先是民间普通民众对民间艺术的传承和享用。民间艺术是生活和社会的内容,是人们表述抒发自己情感愿望,怀念祖先,慰藉心灵,憧憬未来的一种寄托,同时也是一种生活内容,活态存在是民间艺术的重要特征,如对鹰文化这种艺术的传承与传播,在今天的东北,吉林有重要的活态性。至今吉林的“鹰屯”依然有56个鹰把头,每年进行自己的鹰猎文化节,把一种古老的鹰文化艺术生活化,让许多鹰猎文化的艺术作品,工艺品,独特工具,手工名词和手法,留在生活里,通过各类手法的佳作创造在这里诞生来延续一种精神和情感,前不久,由吉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创办的鹰猎文化博物馆在这里诞生,把一个古老的民间艺术类型永久地固定在吉林大地上。

吉林民间艺术鲜明的地域特色性其实是吉林民间艺术的重要价值性和珍贵历史性,这个特点一旦保持下来,吉林的民间生活特点就会鲜明地保留在生活中和历史中,因此,充分挖掘民间艺术的地域性,保持和传承特色性,坚守其特征性,这是民间艺术发展的重要走向和方向。那些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民间艺术总是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鲜活的活力,如吉林的农民画、刀画、布贴画、豆粒画、羽毛画、秸秆画等等一大批作品,就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远在上世纪的五十年代初期,吉林的东丰农民画就与上海的金山、陕西的凤翔共称为中国农民画的“金三角”,时至今日,以李俊敏、刘丹等一大批农民画家的作品已经为吉林民间艺术奠定了艺术高峰,并独树一帜地走向了外界。

我省民间艺术、工美技艺的稳步发展是经过我省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久远的发展历程,清晰的传承过程,活态的发展过程,鲜明的地域特征过程等一系列时段而发展和成熟起来的。期间一些重要政策和文化发展阶段形成的文化节、艺术节,是非常重要和珍贵的,如我省我市已经连续举办了十一届民间艺术节,使得我省的民间艺术得到广泛的发展,并形成了自己的品牌,极大地推动了民间艺术的繁荣和发展,特别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将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落户长春民博会,这使得民间艺术人才和作品广泛向吉林汇聚。“山花奖”落户长春,使得全国民间艺术对东北吉林民间艺术有一个鲜明的对称,突出地映照出吉林民间艺术的个性和特点,更加引起外界的关注。多次的论坛、评奖活动,使得我省的民间艺术从理论到实践方面都有了进一步深化,从而全面地推动了我省民间艺术的繁荣和发展。前不久省委宣传部举办的吉林农民月活动中,吉林民间艺术的代表性艺术家关云德、李向荣、李国祥、刘玉斌、董遵礼、钟立文、黄敬国、王卫东、钟东升、袁喜和、李宏达、高敏等在这里一展自己的身手和技艺,让人民群众充分感受到了民间艺术的活态、生动,并面对面将创作技术展示给生活,展示给社会,我们称之为是“活着的村落”, 如关东农耕习俗、犁杖和爬犁的制作手艺和物件、苞米叶编、瓜王沟瓜的种类、色彩、样式、关东农夫节纪念艺术品、关东农耕文化艺术品、刘学仁高粱秆哨、最后的铁匠田洪明的铁艺、王福胜民间面艺、吉林柳编、关东农民画、东北戏曲、东北大鼓、东北村落民居、木屋村落、图们江流域朝鲜族村落、松花江流域土屋村落建筑、东北大秧歌服饰、冰灯、窗花的制作、村落民间信仰物件、村落民间游戏艺术品、村落地名的刻石、记号表述的手艺、村落大车的木匠手艺、民间皮匠的皮艺、村落家谱的绘制、色彩、样式、村落方言土语的文本、村落动物饰物、村落植物饰物、关东农耕民间艺术、关东民间节日色彩、东北农耕饮食文化样式、东北农耕服饰文化、东北森木工具、东北农耕工具、东北渔猎工具、东北皮影等等。

吉林文化发展与繁荣很重要的内容代表性和形式代表性内涵应该是吉林民间艺术文化。吉林的民间艺术有很重要的代表性,其中很重要的特点就是丰富的资源性。资源是一个地域文化和经济发展的重要能量。吉林地域民间文艺的丰富资源性表现在其地域的各自资源特征性上,如白山、通化的松花石、松花砚文化,长白石文化,要保护好这些资源的蕴藏点,如“老坑”。产地的资源要有自己的历史记忆,这才能提高艺术含量;如吉林的浪木系列,是依据松花江而产生的民间艺术,要保护好它的“资源”松花江;如我省的一大批剪纸团队,各种门派,不同流派,要相互的组合;目前九台、长春、吉林、通化、白山都已形成了自己的剪纸艺术队伍;还有如白城地区的草编、柳编、木版年画,这是来自于草原文化的产物;辽源的农民画、葫芦画,也是历史和自然的产物;还有缸窑的陶泥作品,都已成为我省民间艺术的重要品牌和代表性项目。

特别是近几年,我省的民间艺术有了创造性的发展,并形成了强劲的势头。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发掘、考察、命名、申报,促使我省的民族民间文艺得到了全面的保护、传承与发展,这是重要的文化资源,历史资源,现实资源,不能千篇一律,要从不同的艺术门类入手,根据各自的文化特征和艺术特征去逐一分析,除了要整合门类,加强保护外,还要选择那些濒危的率先给予扶持。

保护传统的民间艺术资源要有三方面的保护:一是要充分保护艺术家、传承人。艺术家和传承人的濒危,将是我省民间文化资源的最大濒危,要促使他们在家族和社会生活中很好地传承他们的技艺;二是要保护他们的手艺。民间艺术家的手艺是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关云德满族剪纸的“熏纸”;李艺发独特的“刻纸”;张杰创造性的“撕纸”;田洪明的铁艺种类;张恕贵的皮艺手艺等等。其实,艺术手法,就是民间艺术本身,没有一种固定的手法,也不会产生独具特色的艺术。还有,就是要注意抢救和保护吉林民间艺术的创造过程和程序。

民间艺术的创造,很重要一点是讲究其艺术创造过程的程序性。过程和程序是一种民间艺术创造和产生的重要艺术产生过程,它本身就是遗产也是艺术。如枕头顶,它是族人对使用者的一种量体裁作的生活品,任何造型和图案,都有其独自的原因和道理,不会重复,也不会雷同,这是民间艺术在创造过程中的深刻内涵。除此而外,民间艺术又是一个完整的概念,在创作这种艺术时使用的工具,也是我们民间艺术的重要遗产。

我们在生活中的许多时候往往只注意艺术品本身,不太注意或忽视了作为形成艺术品过程中的工具,其实工具与民间艺术也是一个完整的整体,这也是吉林民间艺术的重要内容。东北吉林地处北方的高寒边区,色彩在涂与纸、皮子、树叶、木版上时往往容易发生改变,于是民间艺术家对染料、色彩的选用,制作时的工具和手法必须会有突破和创新,如以“大缸”盛染料,保持颜色的自然性,如在熟制皮子时,要使凳子有一种倾斜度,这叫“庆子”,使得皮子上的水既能迅速流下去,而制作起来又省力,这样熟出的皮张光滑洁白,易上色,不起虫。如田铁匠的“锤子歌”作用下的铁件铁艺,铁花,铁鼠,都极有特色。如“熏纸”时使用的“灯碗子”的灯口要细而圆,便于烟冲出时有力度等等,这些都是吉林民间艺术的独特地域工艺。

近几年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对民间艺术家的保护,扶持力度,对一些有积极开发愿望的艺术家和艺术门类给予了直接的扶持,并建立政策和制度进行落实,如宇平艺术,李宝凤剪纸艺术,古尘陶艺艺术,郭丽布艺艺术,东升泥人艺术,东丰农民画艺术,蛟河刀画艺术,等等,其实各市县地区也在文化政策上给予了大量的扶持,这都直接地保护开发传承推广了我省民间艺术,使其得到繁荣与发展。我省不但是自然资源型地域,也是文化资源型地域,要注意爱护和珍惜我们的文化资源,不能“好吃不留籽”或“一锹挖个井”,要在省委省政府的统筹领导下,充分发挥相关指导部门和专家的作用,对民间艺术文化资源要有序开发、使用,千万不要盲目地大帮哄似的进行所谓的普查、踏查,要在专家的指导下由政府统一部署,有序开展科学的工作,保护文化资源,开发吉林文化资源,形成良性递进,使我省宏大的丰富资源得到有序利用和良性发展。(文:曹保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