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铁信
楷书是不是艺术?搞书法要不要学习楷书?不学楷书能不能成为书法家?为什么对“田楷”争论不休?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究竟怎样看待这些问题?我认为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把这些问题搞清楚,对于我国书法艺术的繁荣发展很有必要和大有益处。
首先明确什么是楷书,楷书对于书法学习有什么重要作用。楷书,古称真书和正书。唐代书法家张怀瓘在《书断》中明确指出:“本谓之楷书,楷者,法也,式也,模也。”简言之,楷书就是法度、样板、楷模。楷书形体端正,横平竖直,笔画齐全,结构严谨,法度完备。楷书是在隶书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隶书是楷书的母体,楷书是中国书法五大书体之一。楷书创始于东汉末年,形成发展于魏晋南北朝,高度成熟和鼎盛于唐朝。唐楷是中国楷书宝塔顶上璀璨夺目的明珠。楷书,作为正体字,在书法艺术的长河中,从魏晋占据统治地位以来,一直流行到今天。楷书从广义上讲包括两大体系,即唐楷和魏碑。千百年来,中国历代书法家大多数学习楷书都是从唐楷和魏碑入手的。
楷书独具特色,独树一帜,是行书和草书的基础。楷书有其广泛的使用价值,也有众人欣赏的艺术价值。楷书属于基础美学,行草书属于抒情美学。楷书笔法、字法等技法十分严格和讲究,非常符合美学要求。楷书与其他四大书体都是美美与共和各美其美,都是书法艺术。有人认为楷书就是写字,只有法度而无艺术性,那是大错特错的。请看欧阳询、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等名家的楷书,再看魏碑《张猛龙》、《张黑女》、《郑文公》等楷书,怎么能说没有艺术性呢?
古人十分重视楷书学习,对楷书有其深刻而明确的认识。唐代孙过庭在《书谱》中讲:“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他讲的平正主要是指楷书,他把书法学习分为三大阶段:“平正——险绝
——平正。”北宋书家蔡襄在《论书》中指出:“古之善书者,必先楷法,渐而至于行草,亦不离乎楷正。”北宋书家苏轼在《评书》中强调:“真生行,行生草,真如立,行如行,草如走;未有未能行立,而能走者也。”他还在《论书》中说:“书法备于正书,溢而为行书。未能正书而能行草,犹未能尝庄语,而辄放言,无是道也。”北宋书家黄庭坚在《论书》中也说:“欲学草书,须精真书,知下笔向背,则识草法不难工矣。”清代书家梁巘在《评书帖》中也强调:“学书宜先工楷,次作行草。”这些古代大家讲的都是至理名言。他们一致认为,学习行草书应有步骤,应先学楷书。苏轼把楷书比作“立”,把行书比作“行”,把草书比作“走”。人只有站稳了,才能行走,只有能行走了,才能奔跑。这是何等形象、准确的比喻啊!巍巍入云的行书、草书大厦,楷书是其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但基础往往容易被人忽视。楷书基础有多坚固,行草书大厦就会有多高大。
古今的行草名家、大家,不管他们有多大成就,自幼学书基本上都是楷书起步,他们的楷书基础相当雄厚,有不少人是楷书名家、大家。有的人一生专工楷书,有的人楷行草同时并进。从中可以看出楷书基础越牢,成就越大。如王羲之、王献之、王珣、孙过庭、李北海、张旭、怀素、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赵孟頫、鲜于枢、文征明、祝允明、董其昌、王铎、傅山、刘墉、王文治、梁诗正、何绍基,还有当今的于右任、沈尹默、郭沫若、启功、赵朴初、沙孟海,林散之等等,这些大家大师们之所以行草书作品写得这样精美、这样卓尔不群,令人赞叹,除却他们的天分条件之外,主要因素之一是其楷书基础打得十分牢固。在魏晋以后的书法史上,你还难以找出一个从没学过楷书,从来不碰楷书的人而成为行草书法名家的。
说到这里,也许会有人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在楷书没出现以前的行草书家是怎样产生的呢?在楷书尚未出现或尚未真正形成以前的行草名家,主要是学习篆书、隶书、汉简、章草。汉代的行草名家张芝不就是那个时代产生的吗?不能绝对地说,不学楷书就产生不了行草名家。常言说:条条道路通罗马。但通罗马不是一条道路,每条道路都不一样,有弯路、有直路。所处的历史时代不同,书家学书的道路也不一样。楷书产生以前,所有的书家都得从篆书或隶书或汉简或章草学起。楷书产生以后就大不一样了,多数人学书都先从楷书入手,因为至少有四个方面的好处。一是楷书笔法齐全,楷书有点、横、竖、撇、捺、挑、钩、折八种笔画,从“永字八法”就可以看出来。篆书只有横竖弧三种笔画,隶书只有横波掠三种笔画。学笔画当然先得学笔画齐全的书体。二是楷书结字方正、严谨、规范、稳重。三是楷书十分强调写字的骨力,讲究力透纸背,入木三分。四是楷书有严格而精准的法度,每一笔画,每一字都有法度,都不能随意乱写,笔笔都在法度中,人们常说,书法有法,就是如此。学楷书有利于向各个方面,各种书体发展。特别是对于行草书而言,可以健全笔法,丰富笔法,自由自在,八面出峰;可以增强骨力,使笔力雄健,提高笔墨线条的质量;可以使字的结构更加稳固而美观;可以使行草作品有严格法度,不会散乱,不会狂怪野俗。行草书的法度要求是十分严格的。有人认为,行草书,特别是今草和狂草不需要受什么限制,可以无限放飞梦想,天马行空,随心所欲,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其实不然,它特别讲究法度,必须带着法度这个锁链去跳舞。启功先生曾强调,所有书法都必须在轨道上运行。法度就是轨道。他讲,楷书是轨道上的慢车,站站必停;行书是轨道上的直快,隔几站必停;草书是轨道上的特快,隔多站、数站必停。我们现在来看,狂草就是轨道上的高铁。狂草你再天马行空,犹如放飞的风筝,也必须有根线牵着。这根线就是法度的轨道。书家学习楷书后,不少人就向行草书进军了,学起来则会得心应手。也有书家掌握楷书后再学学隶书和篆书,那就更受益了,会使字的根扎得更深,字形更饱满、更丰富。五种书体都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当前社会上有的书家因楷书是短板,字形不佳,松散而乱,笔力浮滑,线条柔弱,没有法度,象春蚓秋蛇,一团乱麻。楷书功力好的人决不会出现此种现象。你看王羲之的草书《十七帖》,孙过庭的《书谱》,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张旭的《古诗四帖》,怀素、黄庭坚的草书写得是何等好啊!他们绝不会有这样的问题。
古人学书,也为我们当今的书法教育、书法培训、书法传承指明了方向,开拓了道路,创造了经验。从古人看来,书法教育,特别是对青少年和儿童的书法教育,一般应先教楷书,后教行草,再往后可教篆隶。楷书先教点画,再教结字。先教中楷,再教大楷和小楷。先教唐楷,再教魏碑。唐楷中先教欧楷和颜楷、柳楷,再教其他楷书。学习唐楷后再学魏碑。可别小看魏碑,魏碑虽然不像唐楷那样成熟,法度那样严谨,但其特点是自然天成,豪放、粗犷、端庄中见灵动,结构中见变化,用笔中见骨力,千姿百态,有着较大的发展空间。纵观全国近些年的书法教育,基本思路和基本方法大体相同,但也不尽如此,各有经验,各有方法,各有特色,只是对少年儿童的教育有所不同,为从他们的天真兴趣出发,有的先教隶书,有的先教篆书,但最终还得归于楷书。书法教育以教为主,学书者以学为主。先让每一个人规规矩矩地写好中国字,掌握用笔和结字的方法、道理和规律。然后根据每个人的实际情况逐步向各方向发展。书法教育、书法学习不能急于求成,不能过早地讲创新、讲个性,否则欲速则不达。
当代楷书,近几十年来,有了很大的繁荣和发展。目前学习楷书,关注楷书,谈论楷书的人日益增多。要讲当代楷书学习和楷书教育,你怎么也绕不开“田楷”(即田蕴章、田英章的楷书)。在微信上、抖音上、头条上对“田楷”议论纷纷,针锋相对,有的倍加赞扬,有的彻底否定,已成为人们争论不休的热门话题。究竟怎样看待“田楷”?我认为,必须冷静地,客观地,全面地,心平气和地,实事求是地分析和评论。有的说“田楷”“好得很”是“天花板”是“一朵花”,捧上书坛;有的说“田楷”“糟得很”是“印刷体”“误人子弟”“不是书法”“负面作用胜过丑书”打翻在地。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都是片面的,站不住脚的,经不起历史检验。
“田楷”出自欧体,在欧体上还是下了功夫的。田氏两兄弟也是几十年如一日地学习和研究。“田楷”书法端庄规范,法度谨严,温润清秀,工整漂亮,初学者容易入门。若从大众性、实用性、审美性来看,还是有众多人喜欢的;若从书法艺术和专业人士来看,不够完美,还有缺陷。他只有欧体的平正严谨,美观外形,缺失了欧体的险绝、灵动和变化,缺失了欧体的神韵和生命力,有较为严重的程式化,不是每字各异,而是千字一面,未有生动性和创造性。我们应把“田楷”放在当今社会大背景下,放在整个书法界来看待和评论。我在《也谈书法创新》一文讲过,当今书法家有三种基本类型:一种是继承型的,一种是创新型的,一种是丑怪型的。继承型的是认真学习传统,敬畏传统,固守传统,传承传统,与传统相依为命,但不敢越雷池一步,仍停留在
“初学分布,但求平正”的阶段;创新型的是深入传统,植根传统,大胆创新,对传统是钻得进去,跳得出来,推陈出新,化古为我,逐步形成个人的艺术风格和面目;丑怪型的是离经叛道,甩掉传统,肢解汉字,玩弄新奇古怪的花样,搞旁门斜道。当今社会第一种类型者为数较多,第二种类型者为数也不少,第三种类型者屈指可数。“田楷”属于第一种类型。三种类型的书家是客观存在的。中国书法的百花园地应是百花齐放。但百花园地里不都是鲜花,也有杂草,每个人应心中有数。第一种类型的书法家,虽说不够完美,缺少艺术水准,但比第三种类型的人要好得多。你说“田楷”有种种问题,但他至少守住了汉字的底线,抵制了各种丑陋书法,也普及和传承了书法。田英章还曾是国务院的书写员,田蕴章是南开大学东方艺术系的教授。他们的书风、书路没有什么问题。书法欣赏往往因人而异。你喜欢“田楷”也不必把它捧上天,你讨厌“田楷”也不必把他打入地。
为什么社会上对“田楷”的看法有如此大的反差?此问题值得分析研究。我认为对“田楷”争议的本质和深层原因是“艺术性”和“实用性”问题,“继承”和“创新”的问题,是大众审美和专业审美的差距问题。专业人士重“道”,大众人员重“术”。重“道”者认为书法是艺术,要讲性情,讲变化,讲韵味,讲风格;重“术”者认为书法要讲实用,讲好看,讲好学,讲赏心悦目。“道”与“术”两者应是对立的统一,说到底还是个是雅俗共赏的问题。雅俗共赏应是两者的统一,应是“专家点头,群众鼓掌”。但“田楷”就没有做到这一点。
“二田”也都是书法教育家。他们终生从事书法教育工作。他们编写了数十种书法教材,办了那么多期书法培训班,培养了数万名书法人才,普及传承了中国书法,应该说还是功不可没的。“田楷”适用于普及,适用于青年人和中小学生初学入门,不适用于提高,要提高还得深学欧楷。“田楷”入门后,再学欧楷也可能上手较快。
要说当代楷书,还有一位楷书名家更是绕不开的,那就是卢中南先生。卢中南先生堪称“当代楷书佼佼者”,“当代楷书第一人”,我看毫不为过。卢中南先生自幼喜欢欧阳洵的书法作品,已扎实深入地潜心学习了几十年,他真正是把欧书学到了家。他对欧书学得到位,吃得深透,得到了欧书的真髄。欧体的端庄肃穆、华贵高雅、严森法度、险绝变化、雄健笔力、生动气韻等等他都学到手了。他学欧体与田氏兄弟大不一样,他是“用最大气力打进去,用最大勇气打出来”的。他把欧体学到手后,又深入学了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赵孟頫等名家,博采众长,为我所用。他把诸位名家的优点、特点和长处都融入在自己的书法之中,形成了独特的个性和風格。综观卢中南的楷书作品,植根传统,守正创新,立足一体,博采多家,自成一家。他的楷书端庄大气,,形体饱满,点画精到,笔力扎实,结构严谨、气韵生动,神彩照人,很有美学价值,不得不令人赞叹
古人讲;“学书在法,而其妙在人。法可以人人而传,而妙必其胸中所独得”卢中南学古人,学得巧,学得妙,学得深,学得透,难能可贵。同是学古人,学欧书,.结果则大不一样。卢中南的楷书已到炉火纯青地步,如果学了田楷,你再学学卢中南肯定受益匪浅。卢中南的楷书已被社会公认,影响深远,称为“卢楷”当之无愧。
楷书长青树,书家四时春。楷书学习永远在路上。楷书学习不是一蹴而就之事,是每一位书家毕生的事情。我们应弘扬明末清初书法大家王铎“一日临帖,一日应请索,以此相间,终身不易”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