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2-01 大众文化
也谈书法的创新
发布时间:2024年02月01日

赵铁信

创新是书法艺术的生命和发展动力。中国书法史就是一部创新史。谈中国书法史和书法的发展,除了继承之外,就是创新。古人讲:“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不无道理。创新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也是常谈常新的问题。当前书法界和社会上最关注的是创新,热门话题是创新,最有争议的也是创新。

当前,人们对书法的创新为什么会有较大的争议?是因为人们的审美眼光和对创新的理念、创新的认识、创新的标准有所不同。明明是一些所谓的“创新”的丑书,为什么有的人还倍加称道,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不能说凡是新的都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金子是闪光的,但闪光的不一定都是金子。新的必须是好的,是美的,是优质的,必须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和人民的评判。那种背离传统,远离古人,另起炉灶,离经叛道,搞歪门邪道的做法不是真正的创新,而是胡来。

对书法的创新,我们要好好总结成功的经验和不成功的教训。怎样搞好创新,非常值得研究和讨论。我认为要解决好书法的创新问题,应当坚持“三个原则”和“四条标准”。三个原则是“怎么创新,往哪里创新和为谁创新”。怎么创新是个科学方法问题,往哪里创新是个发展方向问题,为谁创新是个服务对象问题。特别是服务对象问题是最大、最根本的原则问题。书法创作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全国大多数人服务,切勿把书法当作“摇钱树”和“名利场”。四条标准:一是继承传统,吃透传统,植根传统,推陈出新。二是遵循书法艺术规律和书法的法度。必须在书法艺术规律和书法法度的轨道上行进。没有规律就没有艺术,没有法度就没有书法。规律不可抗拒,法度不可违背。不能脱离和支解汉字,不能胡涂乱写。三是符合书法的美学要求。书法任何时候都离不开审美。笔法、字法、章法、墨法,线条、意境、内容、款式等都要美。美术要美,书法理应如此。把字写得狂怪野俗,支离破碎,不堪入目,令人作呕那是丑陋。书法要引起欣赏者的美感,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愉悦。四是雅俗共赏,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书法创作、书法创新必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以人民为中心,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脱离了人民,人民不欢迎,不买你的帐,你的作品就不会有社会影响和艺术的生命力。不要认为人民不懂书法,人民不会审美。马克思讲得好:“人民历来就是作家‘够资格’和‘不够资格’的唯一判断者”。人民也同样是书画家的“唯一”判断者。这是至理名言。书法的创新只是自我感觉良好,迎合极少数人是不行的。创新的作品要让“人民群众鼓掌,专家学者点头”,才算是真正的成功。

要讲创新,在所有艺术中,我认为京剧的创新是最为成功的。京剧才有二百余年的历史。京剧的产生和发展都是创新的结果。京剧是从1790年四大徽班进京,徽汉合流,广泛而深入地吸收了汉剧、昆曲、秦腔及一些地方小戏的精华营养而逐步形成京剧的。它历史虽短,但起点甚高,发展之快,终于成为国剧和国粹。京剧在其发展过程中,每一个时代、每一个阶段都有一大批人在承传,在创新,在发展,从而形成流派。京剧可谓是群星灿烂,流派纷呈,大师倍出。如谭派、余派、言派、麒派、高派,四大须生的“马谭奚杨”,四大名旦的“梅尚程荀”以及“四小名旦”等等,那是各具特色,各有千秋,各有魅力,影响深远,为广大人民所喜爱,久看不厌,久唱不衰,有其强大无比的艺术生命力。京剧的创新为什么如此成功?一是深入继承传统,二是大胆进行创新,三是广泛听取人民的意见,时时了解观众需求。四是严格遵循艺术规律,创新的京剧都姓“京”,都是京腔京味。不管怎么创新,京剧永远是京剧。如果胡乱创新,搞得不伦不类,非驴非马,那早就被人民抛弃了。所以,京剧的创新,特别值得书法家们的学习和借鉴。

艺术的创新,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搞艺术的人谁都想创新,但真正创新颇有成就者为数不多。创新必须有创新的条件、创新的资本、创新的本领、创新的天赋、创新的毅力、创新的意识等等。这必须从个人的实际情况出发,不能过早讲创新,有的人想入非非,没学三五年书法就大搞创新,还有人扬言要创造第六种书体,也有人想超越王羲之、颜真卿,这都是严重脱离实际的想法。书画大家王学仲先生生前曾对我讲,40岁以前要老老实实学习古人的优良传统,打好地基。40岁、50岁后再讲创新。他还说,你看王羲之、颜真卿、欧阳询、苏东坡、王铎等等,哪一个人的巨大成就不是在中晚年呢?

当前,我国书法界的书法创作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传统型,二是创新型,三是丑怪型。传统型和创新型是绝大多数,丑怪型是极少数。传统型是恪守传统,中规中矩,一笔一画都写得非常认真,学古人做到了“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学谁像谁,学哪一家就是哪一家,传统功力之深是名副其实的中国书法传承人;创新型的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他们在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花最大的力气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他们创作的书法作品既是古人的,又是自己的,既是传统的,又是当代的,既有深厚的传统功力,又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和个人风格,非常难能可贵。还有一种是,功夫没下在传统上,而用在了创新上,找窍门,走捷径,其结果多是笔力绵软浮滑,没有技法,结构松散,根基不牢,不合法度,虽够不上丑书,但很不成功。丑怪型的书法是明目张胆地抛开传统,扭曲审美,破坏汉字,亵渎书法,离经叛道,玩弄新花样,胆大妄为,随心所欲,想怎么胡写和乱来就怎么做。这种类型的丑怪之书基本上是老鼠过街,人人喊打了。三种类型是书法界的客观存在。

对书法的创新也要有个正确的理解和认识。不能认为只有创新型的书法才是书法,传统型的书法就不是书法。不能搞创新独尊,创新独行。搞传统书法的人也不在少数。他们搞的也是书法,也照样有贡献,他们至少也是中国书法的传承人,只不过是缺少了些创新精神。不能简单的否定他们,贬低他们,小看他们。在书法的百花园地里,不能一花独放,要百花齐放。说实话,别先说创新,你就是把古人的东西学好,能形成个人的风格和面目,培养和带动出一批书法传承人也就很不错了。真正能创新而有伟大成就者像王羲之、颜真卿这样的天才书法家在中国书法史上能有几个人呢?

我们鼓励书法家人人要创新,也渴望书法家人人能创新。创新是每一位书法家,每一位公民的自由和权利。每个人能创作出什么样的作品来,旁人不必过多干预,可允许存在,允许探索,允许失败,成功与失败是他们自己的事情。但作为书法界和教育界的领导同志要头脑清醒,旗帜鲜明,心中有数,有主心骨,哪是提倡的,哪是鼓励的,哪是允许的,哪是反对的,心里要明明白白。对创新中不成熟的作品、方向不正确的作品,未经人民群众和专家学者认可的作品,社会争议较大的作品,特别是对一些丑怪作品,不能轻易肯定和表态,不能让其随便进入学校和书画培训机构以毒害青少年,也不能让其进入评奖范围之内和国家举办的书画展览。鉴于目前社会上对丑书之类的作品争议较大,可大力开展正常的文艺批评和研讨会,公开讨论,广泛听取人民群众和评论家、书法家及专家学者的意见。必要时也可开展问卷调查。书法界应多开展些正本清源,激浊扬清,弘扬正气的活动,以促使中国书法艺术健康发展。